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27 浏览:18075

摘 要大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整体上处于一种式微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有高校存在的重理轻文的教育取向、人文教育自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缺乏、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动性欠缺等现实原因.

关 键 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教育取向

作者简介:王朝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人类文明进步史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强盛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弘扬,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教育在传播丰富人文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人文教育边缘化.当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有高校存在的重理轻文的教育取向、人文教育制度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缺乏等现实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全面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最终推动大学人文教育的复兴和繁荣发展.

一、观念上存在的误区束缚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将专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人文教育的地位日益式微,一定程度上出现边缘化的趋势,成了自然科学教育的或有或无的陪衬.专业对口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办学重要的乃至于首要的关注点.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文教育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以至于人文育事实上只沦为点缀.专业严重束缚着人文教育的发展.

这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综合形成的.首先,是时代的因素.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由于经济的强烈需求,科学教育无形中显得十分重要,在物质因素的驱使下,人们功利化的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学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也必定强化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工业化过程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化了科技教育的价值,强调教育为政治、经济建设怎么写作,虽然也注意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强调其重要性,但事实上旁落了人文教育.


其次,一些教育者对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认识不清,为了社会的需要或者学校自身的发展的短视目标,功利性的把专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长线的人文专业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被放弃,短平快的专业一哄而上,诚然,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理工类专业知识能直接创造出财富,这样的优势是人文精神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就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靠拢,在这个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出现重理轻文的误区.

再次,高职院校的办学根基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所以,不少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有的认为人文教育的内容不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多或者少对学生影响不大.有的人认为:自然科学作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能够经得起事实的验证,并能够在相同条件下再现.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对象的人类社会现象,却往往带有某种偶然因素,除了极个别的现象一般很难人为地再现;判断善恶的标准也不完全在于事情的真伪,而在于是否符合人类当时的价值倾向,特别是政治的需要.

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具有满足着人类物质需要的功能,还有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的功能,而且在理论上给人以行为上的指导.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88年起,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五类人文课程,他们认为:“一个专业工程师生活并活动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要理解文化和人类的价值.人文学科不能再被视为仅仅是糕饼上的糖霜.”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市场经济和任何一个事物一样,也有其两面性,或者说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市场的无序,冷酷的竞争,尔虞我诈的对利益的追求,这些都对人文精神的培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现在社会中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层出不穷.

作为社会大环境中一个子环境,大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这也给大学的发展注入了资金上的活力,高等院校也不再是封闭的塔,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大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导向功能的影响,一些大学在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把教育片面经济化、产业化,这样一些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少的人文专业得不到认可而被抛弃,纷纷开设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专业,现在,高职院校大都压缩基础性课程,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严重萎缩.

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快速膨胀的发展,资金经费上的短缺成了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和市场接轨搞创收.从此,塔内的商业气氛日益浓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内蕴含的人文价值的几乎荡然无存.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学生的高尚情操的价值是不能忽视和弱化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文遗产也与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的理念不相符合,这样的对峙也消弱了人文教育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功利化的对比下处于劣势地位.

三、人文教育自身的科学性、实效性的缺乏是人文教育失落的内在原因

高职院校人文知识教育除了受上述观念的消极影响外,还有其自身的内在问题,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上均存在问题,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一)人文教育的意识形态化

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中人文知识教育的比重很小,而且内容单一重复现象严重,和社会实际结合的不紧密,学生对此有种虚无的感觉,并且行政化倾向明显.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基本都是政治理论课,而且是三门左右,少于国家规定的基本课时.虽然“两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人文科学教育重要的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一直到现在,某些人文课程还存在一些阶级性较强的观点,脱离现在的社会实际,学生对这样意识形态化的内容不感兴趣,更不用说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人文教育内容的单一空泛化

在历史上,我国教育一直是一种“书斋教育”,特别是现在,高校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人文社科教育的内容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存在,但就其内容来看,单一空泛现象严重,而且内容重复性很高.严格说来,人文教育的内容应该逐级深化梯级发展,遗憾的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多少年来一直没有系统完善,并且书本上有关内容过于抽象化,和生活贴近度很低,人文的素材也应是活生生的现实,那样更有教育的意义.现在高校的人文教育给人以检测、大、空的印象,如何树立人文教育的真实感,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是我们目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再者,从人文教育的内涵来讲,它的范围不应仅仅是两科的内容,还应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所以人文教育的单一化、空泛化现象必须大力扭转,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人文教育方法、手段的不科学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高校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教法有其优点,在理论的学习知记上效果不错.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学生在这种场景下是被动的,参与性不强,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人文教育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文意蕴的体悟.所以,在人文教育时,教育手段方法不能太单一,在课堂传授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设置各种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悟,这远比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四、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动性欠缺的影响

人文教育是一种知识内化为精神的教育,这一特点,更决定了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人文教育的效果.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哲学底蕴,而我们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己成为主要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失,这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深思的一个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主要表现在:

(一)接受人文教育的主动性欠缺

各种外在的因素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但在内因上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轻视,接受人文教育的主动性欠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是有历史的惯性的,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关注所谓的考试内容,内隐的人文精神没有存在的空间,进入大学后又过分重视专业技能,认为专业技能知识能马上创造出效益,人文知识没有实用价值,因而对人文学科持有“可有可无、及格都行”的心态.这种态度致使学生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无形中也带来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位.与之相适应的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学习人文知识的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大都是同学、好友及关系亲近的人,去找家长和老师的情况正日趋减少.这种现象除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独立的个性外,还与高职院校教师讲授人文知识的方式密不可分.人文素质教育只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知识较为老化,同日新月异的社会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新理念和人文意识无从谈起.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于是缺乏生命力的知识使得学生产生了更强的抵触情绪,本来就举步维艰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人文教育中的人道主义情感体现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学校、社会的肆意灌输,由于缺乏大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使得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无形中受到了削弱,学习人文知识的也无从谈起.

大学人文教育在今天正面临失落的危机,同时也正逢复兴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积极正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那么大学人文知识教育的复兴也将指日可待.我们也将迎来大学人文教育新的春天,并与科学教育一起,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