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个体主体性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01 浏览:45401

【摘 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时代的发展对人的要求逐渐提高,素质教育并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必须从个体本身出发,重新考虑素质教育与个体的关系.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 个体主体性 个体生存性 个体存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20-0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新课改以来,学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课程内容逐渐丰富,各学科也改变了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呈现方式,体现着从填鸭式灌输到素质教育的改变.然而时代的发展对人的要求逐渐提高,素质教育并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新一轮的反思.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最初是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随后的发展中,其含义越来越丰富,至今大致可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种.狭义的素质教育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概念,即人的“遗传素质”;中义的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即从可能到现实的一种能力;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整体的主体现实性,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作用下形成的个体发展的总水平.

目前的素质教育是基于广义上的概念来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存在的能力,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交往的能力,这一概念对个体主体现实性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理解不当会给个体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个体主体性的含义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谈论过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人“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从此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即培养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和人的存在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的自然属性问题,虽然人类已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但没有也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而存在,因此,人的生存问题解决的是人如何存活的问题,即生存能力的培养问题.获得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把自己的知识作用于外界,同时获得外界的反馈,改进和发展已有的知识结构.这种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获得的知识形成了人的生存能力.

人的存在问题是人在社会中以何种方式展开生命过程的问题,实质是人的社会属性问题.一个人只有参与社会活动才算现实意义上的人.人存在于世界中,其生命过程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就是他存在于这世界中的境界.简言之,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生命境界.人们采取何种态度,以及如何安排日常活动,构成了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生命境界.境界不在生命之外也不凌驾于生命之上,是人穷其一生努力所达到的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有人说存在是一种境界.

三、素质教育与个体主体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个体的主体性.具体来说,是培养个体主体的生存性,即在社会中存活下来的能力,以及与个体的存在性,即个体的生命境界.

1.素质教育与个体生存性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即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生存的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与自然交往的能力.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从出生就必须学会与自然交往.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与自然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地接触和了解自然,学会在自然中生存.生存教育虽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仅指人处于非正常生存状态下的急救教育,与培养与自然交往的能力这一目的还有很大的差距.素质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正常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即日常生活的能力.

第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与社会交往的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即个体承担并平衡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比重,因材施教,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百花齐放”,实现“春满园”的教育理想.

第三,与自我交往的能力.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是相对于实践的客体而言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完成实践活动的人,因此人的“自我”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展开的.形成自我意识包括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获得成长.个体受教育的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与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素质教育应把握这一时机,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和完整的人格.

2.素质教育与个体存在性

个体存在性是个体存在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涉及的都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指人的世俗的外在的东西.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应该是不断地提升人生的境界,而不是引导人们的灵魂走向堕落.然而现代社会的功利化带来了现代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导致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功利化.

境界的形成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个体不断地实践和反思,这种变化是内在的,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这种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素质教育首先必须重视人生的境界问题,并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为目的,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运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耳濡目染地受到高尚的人生境界的熏陶.

四、结束语

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同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高尚的境界才算是完整的个体主体性.如果只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没有与之相应的人生境界,则可能导致“精英利己主义”;如果仅有高尚的人生境界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这种境界只是空中楼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真正的个体主体性.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