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02 浏览:95218

【摘 要】《喜福会》主要讲述了母亲用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法来教育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结果导致了一连串的冲突.母亲与女儿的冲突实质上是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结合电影《喜福会》的有关情节,研究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分析出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希望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喜福会》;差异;启示

一、教育目的的比较

《喜福会》中所描写的四位母亲,在40年代带着旧中国的苦难和传统文化,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这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自幼接受的是美国的文化,在她们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从而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影片中君不愿按苏的要求弹琴时,妈妈说:“女儿只有两种,孝顺的和不孝顺的.只有孝顺的女儿才可以住在这个屋里.”君顶嘴说:“那么我希望不是你的女儿.你不是我妈.”她认为自己不是她的奴隶,这不是在中国,这句话表达了她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集中精力把学业搞好,却忽视了孩子的天分.美国家庭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更多地担任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决定者.中国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子女的意愿常常容易被忽视,家长往往以自己的目的置换子女的意图.其二,目的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知识的培养,美国注重子女各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结果.中国家庭教育目的看重的是结果,功利性较强;美国家庭教育目的看重的是过程,要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方式的比较

影片中母亲要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自己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而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女儿,无法接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女儿薇弗莉在各方面都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但唯独在感情方面,她始终过不了母亲那一关.第二次婚姻她想勇敢找寻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母亲这个形象在她心里却如同一座大山.带男友回家吃饭的那晚,薇弗莉一直在观察母亲的表情,母亲如果不开心,她连结婚的事都不敢提.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父母所共有的,所不同的是两国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其一,中国父母承担了对孩子的无限照顾责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则是有限的.在中国家庭里,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承担一辈子的照顾责任.孩子小时候为他们的教育操心,长大后为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前途操心.在美国,父母抚养孩子到18岁便已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很多孩子选择在年满18岁后自己出去独立生活,其二,中国家长通常采用家长主导决定型的教育方式,美国家长通常采用、开放的教育方式,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

三、启示

我国的许多家长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校里,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不参与社团活动,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结果当学生走出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没有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家长们总是把学习书本知识,考上好大学看作是最光明正大的人生之唯一“正道”,而其它能力和素质的历练都是“不务正业”.中国大多数孩子们都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能够体验到的,是枯燥乏味的上课、做作业.于是学生便本能地逃避或减少这种痛苦,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兴趣的网络游戏上.为什么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玩网络游戏成瘾?他们为什么不对学习上瘾?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如果学习带给孩子的都是痛苦的体验和回忆,那么他们怎么能够不厌恶学习呢?林书豪从小接受美国教育,这让他在接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之外,得以接触很多国内教育所欠缺的东西,譬如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丰富的户外训练、多元文化的交叉学习等等,这使得他从小就兴趣广泛,个性坚强.这样的教育模式避免了像国内很多孩子出现的沉迷电子产品、性格消极自闭的现象.

一本《所以,北大兄妹》的问世,使得崇尚彪悍教育方式的中国“狼爸”被大家所关注.这位狼爸教育孩子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儿子萧尧曾说:“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说到底,“狼爸”只是在快乐地享受自己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孩子的忧伤.他以为成就了自己,就是成就了孩子.中国的素质教育本已命若琴弦,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已成稀缺资源.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应该严厉地进行惩罚,使孩子下次不敢再犯.其实惩罚也是一种艺术,既要让孩子受到教育,又不要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把严格的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暴君,而把孩子变成惟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反而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对所有人产生怨恨.那些认为“混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材”的观念是十分有害的,可以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像抑郁、自暴自弃、甚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遇事要适度宽容,用善意的态度,委婉地批评孩子.正确的惩罚具有一种力量,它一旦发挥作用,效果就是长久的.


美国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和事情,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亲子关系.孩子犯错误,总是耐心听解释,然后给孩子讲道理.他们对孩子说话时大多使用礼貌用语.而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存在着家长专制的做法,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由此以来就产生了隔膜.家长应经常平等地与孩子多交谈,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就一些事情征求他的意见.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人的尊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蕴含在生活中的道理.

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很关键的起点.每个家庭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但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适合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家庭、另一个孩子.我们要吸取美国的先进教育方法,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形成中国特色和西方气息兼备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潇,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3).

[2]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