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26 浏览:142824

摘 要 :人文教育一直不受国家教育的重视.本文从人文教育的本质出发,指出人文教育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与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由于误解了这种关系,导致《大学语文》成了高校可有可无的课程.我们应该对《大学语文》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以达到高校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精神信仰

《大学语文》如今已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从2006年教育部建议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以来,已有三年历史.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很激动,终于我们的大学语文可以和思想政治课程相提并论,同等重要.不过教育部只是建议,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为什么没有成为所有高校的必修课,争论很多,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国家注意到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值得欣慰的事.

可以说,人文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所忽视的.什么是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说,人文教育就是人性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目前,中国高校多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像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之类的政治课程,只是人文教育中的皮毛而已,因为它更多的是为政治怎么写作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对一个人来说实难能可贵,有个性的学生更是少见.上个世纪我们的教育中强调应试教育,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种现象受到人们的谴责,如今有所改观,但仍不理想,应试教育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个性,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给高等教育造成了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死”读书、“书呆子”成了大学生的代名词,并且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盲目的从众.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等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人,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面对的是中国高级人才.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大学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高级工程.忘了人的灵魂,教育也丢失了自己的灵魂,等后果如何,不言而喻.”[1]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当今高教界普遍重视人文教育的缘由.

其二,人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精神信仰.很多大学生都没有精神信仰,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一个员的信仰可以说是马列主义,那不是员的,他们的信仰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仰,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人文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人性离不开人的精神信仰,人文教育在人的精神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即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何谓“人文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姚国华教授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其最早的生长点并非经济,也非制度,而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与素质.”[2]他从民族精神、民族素质的层面提出,“文化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2]北大教授王义遒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所有规范、体制、物质手段及成果不过是其躯体、骨架、工具以及物化形态而已.”[3]他认为人文精神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是“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包含认识、感情与行为.他把人文精神扩展到自然上,强调人文精神使人类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人的观点有些不同,但都肯定了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等院校开始注意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少高等院校的校长也主张人文教育,基于这个出发点,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肯定的是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大学语文》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很多高校认为《大学语文》是重复课,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高等教育不需要学习《大学语文》.之所以误解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从本质上认清《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的一致性.


首先,从《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上,我们需要明确“语文”的概念.何谓“语文”? 有的认为是“语言文字”,有的认为是“语言文学”,还有的甚至说成是“语言文化”.我们认为“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因为“语文”这个词来源于“国语”和“国文” .1949年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从“国语”和“国文”这两个概念上来理解,“语文”应该是指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还是理解为“语言文化”,它们都需要文字来记载.况且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丰富,内涵最深刻的,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完成的,大学里更要继续学习“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的语言和文字,这就包括语言表达和书写文字的能力,继承国家的文化传统,具有爱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和人文教育的宗旨也是相符的.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有别于中小学语文.我们不妨采用美国高校的做法.美国的各个大学都有大学写作课,是专门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开的.从要求上看,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选.但是,如果你在高中通过了英文高等水平考试并获得了可以承认的大学学分;或者你在入校的时候,通过了“大学写作”考试,你就不必选这门课.大学写作课,其目的是为学生打开学院写作之门.这门课是怎么教的呢?从教材上看,绝没有统一教材.学生并不是一个学期只读一本什么《大学语文》了事的.以美国葛底斯堡学院为例,专门的一年级写作课共有10门,由10个不同的教授开课.10个教授各有自己的专业,所以,每门课的阅读内容都不一样,虽然这10门课都叫做大学写作入门,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内容上课.有的课阅读偏重当代文学文化,有的偏重古代,有的偏重世界,有的偏重少数民族,有的也用“作家写作手册”之类的与中国大学语文课本相似的教材作辅助.这种教材很多,大多是各类文章的合集,不见得一定是文学作品选读.大学写作课只是学校写作课的入门,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所以大学中,任何人文教育性质的学科,都要学生有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训练(包括书面和口头技能),都是课程设计的主要部分.

这种做法相当好,把大学语文课和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作的技能,同时还发挥了大学教授的职能.我们中国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这样,而且也必须这样将《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第一,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普遍较低,能写一篇完整无误的文章的人很少;第二,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文化素质较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整天被周围的浮躁生活、快餐文化包围,失去了自我,抹杀了个性,盲目的从众;第三,大学教授很多,特别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国情下,很多文科生找工作困难,高校应该吸纳这批人才,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多用中文人才,并发挥教授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