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42 浏览:7699

前些年,《论语心得》卖得十分“火热”,当时书店脱销就是一个证明,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作者只是适时地利用了现代传媒和自身的口才,将自己的心得通俗地传给广大《论语》爱好者.她的“心得”并不是对孔子《论语》的注释与转译,而是她的一种感想,犹如她在书中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然而,《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指导全书,这很容易误导读者,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非文学性的研究.而像这种对文学文本进行非文学解读的例子,在语文课堂上更是比比皆是.

一、文本与教材——去“弊”存“真”

文本是本真的,法国诠释学哲学家保罗·利科说:“从文本的意向出发,在文本想要言说的一切的基础上试图去理解文本,”而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本被遮蔽了,我们看到一些很热闹、很“精彩”的课或是评选出来的所谓的“优质课”,其实说的全是废话和套话.在我们的教育中,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即“教参”)是绝对权威,教师的教学以教材所是为是,以教材所非为非,教师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把教材这个大桶里的水舀进学生的瓶子里,如何使学生的分数在“应试教育”之下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学生却别指望从他们自己那里得到一滴水.

教育在于提升人的生命,促进灵魂的转向,教育何以建立起自身的意蕴?人在“世界中”存在,是此在,不同于其它诸物的存在,人之所以能理解世界,是因为人是“语言的存在”、“时间的存在”,教育并非诞于语言之后,但教育依托语言,是“此在”理解“本真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教育参与者的“理解”,教育才有了意义,才能把人的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挖掘出来,也就是要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要“去弊”,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直面文本.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这是一种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表演”,这种“表演”使得学生不能与文本“相遇”,往往,一篇文章讲完了,学生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即使读了,也依然是雾里看花,摸不透.

二、文本解读

文本在文献学中是指原文,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训诂学和考据学,旨在寻求作品的愿意,从词源学上说,文本源自拉丁文texere,词义接近于英文的wee.文本的内容是由作者直接赋予的,文本在流传或在其它的文本解读中不断地被修改,甚至曲解,导致文本内容与作者思想之间出现某种程度的差异.


对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并不陌生,2001年开始,这首诗就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中,在一些网络论坛,这首诗还被列为“小资必读”,且常被引用作为职场励志的格言,造成即使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句耳熟能详,甚至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事例:新世纪的某一天,某电视台的多名主持人集体朗诵和表演这首诗歌,场面壮观,盛况空前.

以上事例表明,自从海子离开人世后,其诗歌就开始了两种进程:经典化和娱乐化.“娱乐化”不必言说,一定是误读了,而所谓“经典化”,是指它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既然进了教材,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就会被无数个中学语文老师所解读,老师能讲解到什么程度,学生又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大可怀疑的.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清楚地记得那个老师说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和隽永清新的语言并且体会海子的思想感情,理解他博爱宽广的心灵世界.”最后又补充说到,“该诗反映了作者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位老师真的从作品的内在构成角度把握海子的精神世界了吗?

再细读海子的其它诗作并和此诗联系起来,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而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不一定理解,也不敢讲.文本被异化、窄化、浅化为“教材”,教师能读出的不过是文本作为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特点”和“教学疑点”,不过是教师按照政治权威的诠释对学生进行诠释.

三、一沙一世界:文本与人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非个人化的活动,“书写使文本对于作者意图的自主性成为了可能.文本所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思不再一致了.”因此,作者本身没有话语权.最出色的文学作品是非个人的、客观的、自主的,它有其自身固有的生命,它是完全与创造者分离的.

那么,文本是在替作者代言吗? 在教学中,是尊重文本还是揣摩作者?教师经常会问学生“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是“这个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咋一看来,这个问题包含了作者、读者、文本三个要素,似乎形成了“对话”,但细究起来,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来源于读者的主观猜测,还是文本字词的依据?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对话”,是“我——你”关系,师生彼此接纳,真诚地向对方敞开心扉,进行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教育需要理解,教学需要“对话”,只有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对本真存在的领会,才有助于内化为扎根于心的精神生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