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68 浏览:57447

中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不少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中不同个体生命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古诗文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文的美好意境能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在吟诵中引起美的想象.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水青山的美丽,鸡犬相闻的安祥,敦厚热情之人情的温暖,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无不赞赏那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无不向往那淳朴诚挚的美好情谊.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想象在不知不觉中蔚然成荫;日已西斜,诗人要告辞了,朋友却苦留不住,只好怅然送客;在门口热情的主人千叮咛万嘱咐:等到重阳节再来村中,菊花开遍篱边的时候,一定要来田舍共赏菊花,再醉流霞.诗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真诚的邀请,尔后带着微微的醉意.更带着故人的友谊,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朋友的家.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课文《岳阳楼记》,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江南洞庭湖的雄浑阔大、岳阳楼的气势非凡、作者范仲淹的豪迈情怀以及整个作品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师出色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开辟.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读课文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每一篇作品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

执教郦道元《三峡》一文时,教师应当就语言之美和内涵之丰富进行重点处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中,作者不但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对偶,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强烈情感.

三、深挖作品的人情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纯美的品质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和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一颗丹心报祖国的气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纯洁友情.学习《石壕吏》,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检测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

古诗文的教学,仅停留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课外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学习新诗词之后,让学生收集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诗词文(名句)对比记忆.如“送别诗”、“边塞诗”、“爱国诗词”、“写愁诗词”.定期举行古诗词文背诵、朗诵比赛,并对比赛进行总结和评述.开展古诗词文创作活动,可以造计划向学生开展古诗词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诗词文的格式、律韵等规则学写古诗词文,一则体味古诗词文的风格,二则走进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懂得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总之,美育对人格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方能筑起“人格长城”.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位置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那么,就一定能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