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75 浏览:95500

[摘 要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网络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网络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下大学生网络诚信存在着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及教育监管责任主体模糊不清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途径、网络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制度与法制相辅助等举措,探索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诚信教育与实践的有效形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诚信水平.

[关 键 词 ]大学生 网络诚信 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赵宏伟(1976- ),男,江苏南通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就业创业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72-02

一、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时刻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社会整体的高速发展也带动着网络社会向前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5亿.2011年,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经达到96.1%,呈高水平状态.其中,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占30.2%.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有如此之大的比例,势必增强了网络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网络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一种体现,根据现阶段我国网络发展情况,将网络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体.对大学生来说,网络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机遇,还有更高标准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水平要求.诚信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把诚信摆在突出位置,是党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安.”注重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应有之义.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诚信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表面上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而网络社会的在线活动依赖于现实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这种关联依赖性充分表明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样需要诚信品德.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品德修养、文明程度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针对现阶段网络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强化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乃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个人素质而言,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诚信不仅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更能对人的个体修养与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学识,诚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时代,诚信与人的长远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应当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在注重现实世界诚信的同时也能恪守网络社会诚信的准则,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二”,从而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交际环境,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与创造者,也是思想道德与文明行为的引导者与示范者.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方向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教育力度.目前,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少高校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不能及时、敏锐地将网络信息工作与诚信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不能用新的理论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在网络诚信道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与滞后性.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自主意识和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道德认知也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总体而言,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容易被网络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的认知方面处于缺失状态,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二)教育监管责任主体模糊不清影响网络环境的净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监管责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够,受制于现有网络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单位或个体都难以对网络空间实行全方位彻底的监管,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出现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所受的约束较少,而教育监管的责任主体混乱,监管权责又不明确,对我国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恶化了网络社会环境.由此可见,网络责任监管主体的模糊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举措

(一)结合现代传播体系,创新教育形式

要实现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突破式发展,就必须在教育形式上突破创新,做到“网上”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在“网上”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形成健康的道德信息.同时,积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与网页,加强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熏陶.可以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怎么写作”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提供心理咨询怎么写作,让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二是在“网下”方面,不仅要有相应的信息道德规范用于约束行为,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为强力后盾. (二)突破固有教育地域限制,扩展教育场所

教育场所的局限性是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仅仅依靠现实课堂中的灌输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要突破陈旧的教育局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目的地延伸教育场所,将课堂理论、案例由单向式的静态教学过渡到动态的在线互动式参加引导;二是逐渐摒弃传统的模式化灌输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积极与大学生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创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平台,从而激发教育活力;三是高校相关部门和学生家庭紧密联系,深化沟通,积极合作,提升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文化软实力,拓展教育时间与地域空间,结合多渠道诚信教育,注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工作,达成社会、高校、家庭在培养学生网络诚信品质上的共识,最终形成适应网络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道德教育机制.

(三)提升教育文化辐射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上呈现出来的问题,高校应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网络技术和规律、了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网络思想状态的高素质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诚信问题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共同开展诚信共铸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文化辐射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信用体系,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现实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诚信的缺失.网络社会的诚信缺失和现实社会的诚信缺失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与表现,更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因此,构建健全的大学生网络信用体系是加强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切实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和管理,制定网络社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和法律的强制约束作用,探索新的网络控制管理方法.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大学生的信用征集、评价和共享系统,推行网络实名制,进而解决大学生网络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打造面向全社会的网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全社会网络信用联防机制.从网络虚拟性的根源着手,仔细剖析大学生上网虚拟化心理,以校级为单位,严格上网流程的考核把关工作,切实抓好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审核、录入以及后期的信息追踪工作,并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通过发挥网络实名制的有效作用,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的清晰化与制度化进程,从而实现自律与他律、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为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2.落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规范网络诚信档案制度建设.一方面,把个人诚信档案作为衡量个人诚信水平的基础依据,通过构建完备的信用档案体系,在形式多样的现代交易活动中体现个人自身的信用与记录,扩展个人诚信档案使用者的交易空间,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多成功交易的机会,从而将个人的诚信行为作为一种激励方式,为个人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站登记的备案工作、介入怎么写作等基础资源管理,探索规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要加强对大学生常常访问的社交网络与即时通信工具等新应用的管理监督.同时,还应该关注“”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坚持积极利用和加强管理并重,形成行政监管、技术保障、主体自律、制度规范、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诚信管理体系.

3.加强网络道德阵地建设,推动网络诚信体系发展.教师应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融的道德教育方法,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应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进行,齐抓共管,达成社会、高校、家庭在培养学生网络诚信优秀品质上的共识,形成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从课内与课外、为人处世与学术创作等方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此外,抓好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带头表率作用,有利于形成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网络信用氛围.

[参考文献]

[1]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苗耀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分析[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5]伍安春,张新福.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魏宁,张玲.对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反思[J].高教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