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46 浏览:46523

内容摘 要 :文学即人学,大学文学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学类课程更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工科大学的文学课程在设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导引,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文学育人的目的.

关 键 词 :文学教育 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初唐文治创办“实业、实学”的交通大学,这是一所以理工为核心的高等学府,但唐文治则将国文列入交大的主干课程.在当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各高校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思路.可近年来,随着专业化与功利化的“重理工、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思潮出现,很多大学不开设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甚至有些学校在需要修改课程培养方案时,首先考虑删减文学类课程,不仅课时一减再减,有的专业还有取消这类课程的打算,而在理工科院校,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文学类课程只能沦为理工科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学习理工科的,也要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学和艺术.同样,学习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的,也要学习自然科学.等钱学森能画很好的画,李四光谱写了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可见,在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学类课程更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时代,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今社会整体呈现意识世俗化、文化消费化等不健康的发展趋势,人们在追求一时的痛快和短暂的释放后,却忽视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情感和信仰的渴望,尤其是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热血、青春、、叛逆、彷徨、敏感,每天接收大量新鲜的资讯,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强烈冲激,而他们大多缺乏理性的辨析和准确的判断,所以最容易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茫然失措.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认为:“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的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尤其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滋润他们枯竭的心灵和清醒他们混乱的精神,文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文学中所蕴涵的理想精神和批判意识,又是激发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力量源泉.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主要支柱,其审美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对人文精神构建具有天然的优势,文学教育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的审美接受引导大学生从爱情、时间、生命、现实、理想、青春等多角度去认识、思考、理解和感悟自我、社会和人生,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目的.大学文学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传统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贯彻,也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大学的文学教育除了在相关文科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上实施以外,最普遍和最大众的教育途径就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学语文和文学类的公共选修课,它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主阵地.理工科大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除了为了获得学分,也是自身对这门课有兴趣,希望通过老师的专业指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获得艺术的美感享受.因此,理工科大学的文学类课程在设定教学内容时要以文学史为经线,以经典作品为纬线,既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又要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其中文学经典的解读是文学教育的重心,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奥秘、丰富、灵活、创造性的语文规则,就蕴含在各民族文学特别是文学经典中”,正如理念提出者所言,“文学经典的教育乃是全面持久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由于文学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往往可以在人文修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文学教育,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应该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通过大学文学教育,不仅是让受教育者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手法,更应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的解读与引导,使大学生从文学艺术中汲取心灵营养、陶冶真善性情,认识真实社会、感受人生真谛,从而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重塑健康的道德标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仁爱尚真的情感追求和诚实守信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文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