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曾经这样看中国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85 浏览:56606

欧洲与中国距离遥远,但双方对对方的“认识”却要上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中国早在汉代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大量丝绸到达欧洲地区.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就曾穿着中国丝袍去看戏,并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宫廷贵族的奢侈品.他们当时称中国为丝国(Seres,音“赛里斯”).中世纪时,不断有欧洲商人历尽艰险到达东方.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了.他经陆路到达元大都,为官17年后,又从海路返回威尼斯,其游记极力渲染了中国富庶的物质文明,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极大的好奇心.但在马可波罗之后,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被切断,欧洲人不再有机会亲身体验马可波罗所说的那个东方帝国.

到了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到中国的耶稣会教士,中国的知识和见闻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了欧洲.这些传教士认为中国历史是基督教的一支,其儒学与西方基督教有天然的吻合性.中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基督教教义指导,但其所遵从的儒家道德为个人修养和社会管理所带来的益处一如基督教教义.他们不仅带回费了很大气力翻译的儒家经典,而且还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社会制度以及天文、医学、动植物学和文学等文献著作.这些经典文献一经面世,立即引发欧洲长达百年的“中国文化热”.

当时的欧洲教会甚至盛行以丝绸装饰教堂、制作教士法衣的风尚.欧洲的宫廷显贵也一时成为丝绸、香料、茶叶、漆器等东方奢侈品的重要消费者.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女们常用它来治偏头痛.1650年,英国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为5英镑,而1磅(0.45千克)茶叶的价值就高达10英镑.中国瓷器也一直受到欧洲众多王侯的珍爱,被视为“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此外,欧洲人在很多方面吸纳和模仿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如用中式花纹和宝塔等图案装饰建筑物、家具,在园林设计方面还出现了欧洲化理解的“中国趣味”.后来,英国人甚至在伦敦西部皇家植物园里建造了一座10层中式宝塔;法国巴黎曾持续上演中国戏剧,并一度把中国当作歌舞升平、法律有度的典范之地.“太阳王”路易十四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时他竟身着中国服装、坐着八抬大轿出场.在北欧,中国式楼阁还一度成为瑞典国王赏赐王后的生日贺礼.


颇有意思的是,引发欧洲“中国文化热”的这些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编辑中国文献,原本的动机只是为批判中国文化,让西方人更好地信仰上帝、传播基督教.没想到,结果事与愿违!一个被他们乌托邦化了的中国反而启发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如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魁奈等人从中汲取了宽容精神和无神论,并以此作为反对宗教神权、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利器.但是,这些热衷于推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没有一个亲历中国,他们都是透过别人的眼睛和通读儒家经典后获得许多人世间的“至理”,便欣然称颂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他们认为,中国是文化富集之邦、梦幻成真之境,人人都能读书写字,就连猴子也不例外.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儒家统治下的社会更有其等级森严、崇尚权谋、因循守旧的一面.正因为“雾里看花”,所以就连鲁迅先生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在一双双遥远的蓝眼睛里也散发出神秘的光彩.

然而,梦幻总有破灭的一天.当启蒙觉醒的欧洲开始新一轮扩张、来华的耶稣会教士被新教教士取代时,欧洲人的中国观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教士们用极具现实的眼光把中国描绘为羸弱、僵化、闭关自守、没有革新能力和个人自由、处于沉睡当中的庞然大物.1793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会见乾隆,他回去后向欧洲人描述了一个行将覆灭的自大帝国形象.马戛尔尼在接见一个红顶花翎的年轻鞑靼(指清朝)贵族时,“这位爷”自豪地谈到了本朝的来历.按他的说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后代,蒙元征服了中国,并统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被明朝推翻.当马戛尔尼告诉他们,欧洲人已放弃了弓而只用打仗时,他们显得十分吃惊.“什么盛世,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写道,“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中国人)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据说在1816年,正被的拿破仑说出了一句千古名句:“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它将震惊世界!”但接着他话锋一转,“既然它睡着了,那就让它继续睡吧!”

果然,他们没有等中国“醒来”.24年后,英国的舰队来到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战争爆发了.随后,欧美列强纷至沓来,一个虚弱的古老帝国就这样被“踩”在了脚下.自此,在恃强自傲的欧洲列强看来,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中国人即便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也是一副贫穷、虚弱与丑陋不堪的chink(清国人)的猥琐形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在欧洲悄然兴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幅名为《欧洲各民族,保护你们的信仰和家园》的漫画作为礼物.漫画中,一个跨着乌云的佛飞向前方,而手执刀剑的日耳曼天使则正告欧洲列强各保护神:“黄祸”逼近!一场浩劫正在发生!当时中国在列强瓜分狂潮中飘摇,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何来祸患之有其实,这幅至今悬挂在巴黎装饰博物馆里的漫画透射出极其强烈而又“无厘头”的.中西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症结恐怕都缘于欧洲人总以一种高人一等的种族优越感来俯视东方和中国等

(张小凡摘自《世界知识》2007年第5期,刘展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