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14 浏览:8212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通过膨胀越来越易受国际输入型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通过对各学派所形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货币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小国开放模型以及结构论四个理论进行梳理,并对国际贸易渠道、资本流动渠道下的传导机制以及汇率传导机制加以评述.基于此,吸收了国内外学者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理论及实证研究的重要成果,梳理成文献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 键 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33-03

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全球经济危机为背景,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涨和大规模资本的流动,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通胀后开始转向通货紧缩形成了对比,呈现出由初级产品带动的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并且显现出向全面通胀发展的趋势.


一、国内外各学派相关研究

(一)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研究,大体上有4种情况: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社会成本推进分析和小国开放模型(陈岱孙,厉以宁,1991)[1].

1.输入型通货膨胀货币论

约翰逊(H.G.Johnson,1972)提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模型,他认为,国际性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货币现象,它源于世界货币增长率大于世界产量(收入)增长率;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将增加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这种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即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建议采取紧缩的国内信贷政策来抵消国际储备上升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从而有效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2].

2.输入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分析通货膨胀及其传导的主要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Branson(1975)将菲利普斯曲线和贸易方面结合起来,将贸易收支与收入相联系,随后又将本国与世界相联系[3].Branson和Marston(1989)则提供了带来本国上升的更详细的检验,指出净出口将提高收入,且本国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来进口需求、更多的消费或储蓄,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产出和就业,从而推高,如果需求的增加发挥了作用并溢出到不同的经济部门,那么总水平将上升[4].但Choi(1980)指出,进口包含在预期中(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因而较难追踪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5].

3.输入型通货膨胀开放小国模型

1970年,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Aukrust,1970)首次提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结构型通货膨胀,提出了著名的“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模型”.该模型认为,通货膨胀由国际推动,主要通过开放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以及进口传导至国内.根据这一模型的论述,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世界上涨带动开放经济部门的物价上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该部门的工资水平随之上涨;随后,前者的波动又传导至非开放经济部门,其工资开始增长.但是非开放部门的生产率低于开放部门的,因此推动了物价上涨.模型表明,检测定开放型小国国内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是均衡的,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于世界通胀水平,前提是其不影响世界产品.

4.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论

结构主义学者把通货膨胀过程描述为: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长带来对增量资金的需求,增量资金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银行信贷扩张而得到满足,从而迫使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因此,在对外资流入和中间产品的高度需求在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给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施加压力,导致本国的名义汇率下降,由此引发的进口上涨触动了本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和使通货膨胀过程得以不断自我加强的工资――螺旋,工资螺旋上升通过货币存量自发增长而得以维持(林玉红,2008)[6].

在此过程中,结构主义理论考虑供给层面的通货膨胀原因,强调发展中国家外汇的短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决定因素(Taylor,1983;Yeklan,1993)[7].

(二)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现有国内文献中,卢锋(2008)较为全面地归纳了两种意义上的输入型通胀含义,一种体现货币学派通胀理论展开运用的国际分析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总需求和货币过量扩张如何通过贸易、投资和汇率进行跨国传导;另一种体现非货币通胀认识视角,强调外部冲击推动进口上升,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向特定经济体引入通胀.卢锋(2008)认为,这两重意义输入型通胀论建立在不同理论检测设基础上,且带来了差异的政策取向:前者与各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主动遏止、抗击国际性通胀压力政策立场相互兼容;后者则认为特定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对这类通胀无能为力,或认为需求管理政策会“伤害经济增长”而不具有合意性(Cagan,1980).卢锋(2008)分析认为,中国事实上并不符合国际经济学标准理论中“小国模型”、“接受者”等的检测定.张哲人等(2007)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的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导致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通胀压力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上,余珊萍(2002)将其概括为4种,即传导、需求传导、清偿性或流动性传导、预示和示范效应传导,并且考察了不同汇率制度下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陈全功、程蹊(2004)主要考察了国际贸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认为主要通过总供求传递、货币供应量传递和传递三条渠道输入通胀,影响一国物价水平.

资本项目渠道下的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更具有隐蔽性.郑超愚(1996)着重考察了外资流入变动所引起货币供应量随之变化的现状,经分析后发现汇率政策的制定与现状存在一定偏差.李稻葵(2008)提出了两类输入型通货膨胀,其一为国际游资逃离发达经济体而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形成“热钱”涌入,从而形成我国外部输入的总需求膨胀;其二为“国际市场上以原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不断上升”使我国总供给遭受冲击.韩剑(2009)在理论上考察了全球化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渠道,包括贸易渠道、金融渠道、政策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等.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路径分析

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表现为国外市场变化―进口商品变化―国内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变化―国内非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变化―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这种传导机制过程可用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来说明.我国学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主要是对进口量、进口品和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此说明国外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陈全功、程蹊(2004)认为,在国际贸易往来基础上,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通过传递路径、货币供应量传递路径、总供给―总需求路径三条途径来影响他国的物价水平.研究发现贸易收支在实体经济方面对国内通胀水平的影响有限,而在货币经济方面,贸易收支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的供给影响则较大.赵振全和刘柏(2005)通过实证月度数据得到,1998―2005上半年我国通货膨胀由国际收支状况引导的外汇占款从而货币渠道的影响较为重要.

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出现了大幅波动,表现最为明显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际原油和国际粮食的波动.左小蕾(2008)在考察2008年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时,即强调了外部成本推动的作用,主张刺激内需的应对政策.唐安宝、赵丹华(2011)认为,国际市场上升引致本国相关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出现顺差,贸易顺差又会使外汇储备增加,构成外汇占款,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增加,最终引起通货膨胀.

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世界货币供应量、利息率、汇率和资本流入等途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中资本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受关注.按照流入资金的性质,将资本账户下资金划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外商直接投资涉足实际生产交换,是资本相对稳定的长期资本;热钱是追逐风险利润,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资本,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两种形式的资本流入,都会导致银行写入外汇,形成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水平的上涨带来一定压力.其中FDI的流入会增加基础货币和银行信贷,这样将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并相应地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孙婉洁、藏旭恒(1995)从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入手,考察了外资流入对我国1993―1994年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此阶段的通货膨胀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因而,国内对外资的消化能力,如资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等是决定外资流入能否对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因素.

王健超(2005)通过构造FDI与物价指数、货币供给的方程,发现FDI与两者都有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货币政策、疏导投资过热的政策建议.王健、黄健(2008)认为我国通货膨胀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国际游资所为,应以国际视野来看待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且认为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地疏通国际游资撤离我国,降低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汇率传导机制

从传导机制上来分析,虽然汇率变动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过程中非独立存在,但汇率预期对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中影响较大.我国现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本国汇率的调整方向和程度受到限制,且汇率变动更无法抵消不平衡,甚至可能加剧;若本国汇率贬值,则反映加剧国内外相对水平差异,从而贸易渠道的通货膨胀传导将更为明显,但资本渠道的作用程度还受汇率预期升值或贬值因素的影响.

自汇改后人民币步入缓慢上行的通道,国内学者开始将重心逐步放到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视角来研究经常项目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邓永亮(2010)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降低进口产品的,进口商品无论直接进入销售渠道还是作为中间产品再生产,都能通过降低来抑制通货膨胀.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有利于降低国际投资资本流入我国,因而抑制通货膨胀;我国存在一定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因此,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

深究汇率传递效应递减的原因,不同学者也做出不同的解释.AmitGhosh(2008)经过研究发现,最终产品在不同产地产出,生产成本会因为贸易时的汇率变动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从而降低汇率变动对进口的影响.中间产品的因市定价的程度越高,所传导给最终商品的通胀会越低.

三、文献述评

研究输入型通货膨胀意在为寻找出其传导机制,切断或抑制其传导途径,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尽管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讨论在于国外因素如何影响本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但在其中实际上涉及两个具体过程:其一是国外因素如何直接影响本国经济变量,这一过程中是否涉及变量均可;其二是这些受到国外直接影响的变量如何通过本国各部门之间的传导作用于国内水平.从前文综述的理论可以看到,各学派关注的视角与阐述的内容在这两个具体过程中均有所差别,而前一过程也部分决定了后一过程的表现.从国际收支角度切入的理论中,凯恩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倾向于总量层面短期传导渠道机制的分析和归纳;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世界货币与本国货币的传导影响,关注长期存量均衡.开放小国经济模型侧重本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结构性特征以及两部门商品之间的传导关联,突出供给层面的影响来源,也为发展中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结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拉美结构主义学派则提供了对短缺经济体在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现象的启发.相对而言,综合视角的研究对于分析具体国家具体发展阶段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借鉴意义.

处于转型与开放并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加之面临的世界格局已与上世纪末完全不同,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也将体现出与其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尽管现有国内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传导与对策等问题,但丰富的文献中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涵义界定不明确,从而在研究我国开放变量与国内通货膨胀关系时无法分辨国外因素还是本国因素主导.如对资本流入引发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即没有深究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资本流入.

第二,大多只从关注进口或资本流入等单一渠道或机制讨论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忽略了各传导机制同时发生作用的分析,并未构建讨论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研究体系.

第三,应对政策的讨论倾向于定性说明,且大多关注货币政策,缺乏对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制度的系统性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