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农业的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31 浏览:57327

摘 要:因为我国传统农业一直以来的粗放式经营,导致了土壤沙化、透气不良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质量持续降低,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含义,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列举了开发生态农业的主要条件,并提出了经济学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关 键 词:生态农业,经济学,条件,对策

鉴于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石油农业所所产生的种种严重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人们只得探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其中生态农业就是极具代表性与发展前景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此,笔者试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1生态农业的含义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由农、林、牧、副、渔等各个行业加以综合的大农业,而且还是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之间彼此衔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生态农业不但继承了传统农业之中的精华部分,而且还十分注重于对现代科技以及科技成果加以运用,侧重于实施全面规划、改善结构,做到多业互补,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统一.生态农业注重于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所具有的总体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的相互统一.生态农业通过保持与改善这一系统之中的生态动态平衡规划为其指导思想的,通过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积极提升太阳能固定率以及利用率、提升生物能转化率以及废弃物所具有的再循环率,推动物质在系统之中的循环以及利用,用尽量少的燃料、饲料和别的原材料之投入来换取尽量多的农产品与加工制品之产出.

2生态农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

(1)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实现农业产业化之内涵在于依据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内在需求,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主体,在横向层面上促进资金、技术以及土地等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趋向于集约化.在纵向层面上则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以加工或者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依托,以各位农户为前提,以现代科技怎么写作为方式,运用把农业再生产当中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相互联结成为完整化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产供销与农工商等的一体化经营之中,同时也是积极引导分散化农户小生产转化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也就是系统之中的非市场安排和系统之外的市场化机制的彼此结合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商品化农业所实施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经营模式,则是以各位参与主体所具有的共同利益为主要基础的一种经济共同体之运行.就农业产业化含义而言,其中心就是经营的一体化,而关键则是由龙头加以带动,基础则是农户的积极参与,本质为通过有关方共同组合而成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联合体,让使各组成主体均可得到整个产业链所具有的平均利润,进一步形成统一化的市场条件之下的同行业、同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就本质而言,这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重要产物,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开发的内在动力以及自发性体制的创新.这一体制创新会发生,主要是由于其能够积极引领极其分散的中小农户进入到社会化大市场之中,从而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2)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生态农业要想实现技术创新,主要应当做到:一是实现生态农业模式之创新.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生态农业和自然之间具备和谐与交融之特点,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具备复合与循环之特点,生产产品有机化与无公害之特点.二是要实现生产技术之创新.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一定要采用更为高效、更加节约的科技手段,比如,微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三是要实现经营机制之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之间彼此联结,因此,生态农业经营体系必然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别.生态农业运行方式具备了市场化的特点,在生产与经营中具备了专业化的特点,在产品的供给上则具备了品牌化的特点.

3开发生态农业的主要条件

(1)形成绿色经济意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大力实施以绿色产品、绿色生产以及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这也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经济生活所作出的各项具体要求.如今,环境的标准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到市场之中的一项重要标准,而绿色消费则已成为现代人消费目标以及时尚.如今,绿色消费的观念正在不断地深入人心.面对着这一新的趋势,深入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应当在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进行全面调整.这就需要不断强化绿色经济意识之培养,并且通过舆论与政策引导、实施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包涵各职能部门、各涉农业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等的多个群体的绿色经济观.要全面打破以前产量型农业发展的定势思维,从而形成以讲究生态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意识,从而切实引导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在经济上的行为.与此同时,应当强化法制建设,运用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更为严格的执法行动等,从而让各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之中能够更为自觉地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更为合理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走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彼此协调的现代生态化发展之路.

(2)创设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和农业有关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力之总和.生态系统作为各种自然因素间彼此协调和补偿的新型开放系统.人类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比较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人类在积极开发与运用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以及生活活动之中,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变自然因素所具有的现实状况,让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旦不自觉地维护各种自然因素间的平衡状态,生态环境就容易往不利于现代人生存与发展之方向加以变化.检测如这一变化突破了自身的上限,就会面临极大的危机.反之,只需更加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之平衡,生态环境也就完全能够逐步地加以优化.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所进行的保护,主要是对和农业生产具有紧密联系的土、水以及气体之保护,通过更加合理地利用,从而防治各类污染.4经济学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努力实施多目标下彼此相容的生态农业之发展

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就能实现代内公平以及代际公平.通过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实现企业与农户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统一.鉴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怎样合理地处理多个目标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让其能够具备相容性,这是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外部情境.在我国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企业与农户实施生产之目的完全是为了大力追求经济的利益,并且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在确保农民群众收入持续提升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做到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企业与农户所实施的农业生产活动属于短期行为,而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之实施则是一个长期化趋势下的行为结果.企业与农户所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属于个体的行为,而农业生态效益之实现主要是应用生态区域或者生态系统之中的总体化、综合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实现多个目标的相互包容,一定要以加大农民群众收入为其基础,从而实现其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统一.一定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更为长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相互统一.一定要依据生态区域之划分,通过总体规划以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来就能让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能够得以全面实现.

(2)合理地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体系也不够健全完善,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因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生态农业产品所具有的市场优势也就难以体现出来,其价值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实现.生态农业所实施的规模化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施.因此,在当前状况之下,积极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并不是由市场加以引导和发展的生态农业形式,而是由我国政府运用政策方式来引导自身发展的一种生态农业.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到健康实施的轨道之中.在此情况之下,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尚难以实现全面的规模化发展.

(3)实现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对立统一

与传统农业比较起来,生态农业具备相当高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能够形成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生态农业之发展也要求以某种生态环境条件为其重要保障.传统意义上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一部分掠夺式开发方式,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简单地把农业生产方式归于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影响因素上.这是因为生态环境之恶化是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之结果.因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并非是唯一能够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之改进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加以实施,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取得更好发展.

5结束语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发展,在维护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的高产化、优质化以及高效化之目的.生态农业能够极大地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化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工作,进而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这对于调整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