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67 浏览:22620

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秉承其诸多精神气质与语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在许多方面展示出了超越之的理论姿态与思想倾向.从马克思思想发展来看,正是这些最初萌动,预示着马克思最终走出浪漫主义所经由的路径.

关 键 词:浪漫主义;意识革命;物质观;辩证实践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75-02

一般而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秉承着德国浪漫主义的诸多精神气质与语言风格.然,这仅是确认了一个历史事实.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倘我们将其思想作为一种历史分析的重要文本的话,那么对博士论文是否也该发探出成熟马克思的理论渊源呢?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是博士论文是否对德国浪漫主义有所超越?这是研究博士论文的一个至为深层次的问题.就理论而言,这是一个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文本学的问题.

一、超越意识革命:走出自闭的意识

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们始终将自我置于崇高的位置上,他们“力图想治愈世界的荒凉――它面临世界的无序,设法用意志重新让世界恢复宇宙秩序;它想调和对立的两面,想整合美学”.而马克思《博士论文》对自由的崇尚明显有着德国浪漫主义“自我意识”的意味,反映了当时德国浪漫主义共同的现实诉求,即,德意志帝国及其步履蹒跚的资本主义,在一个被更古老、更发达的资本主义形式和资产阶级社会所支配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的武器响应了时代的潮流,但他的批判更为彻底,更具颠覆性,更有实践指向,显示了突破德国浪漫主义意识革命的端倪.

伊壁鸠鲁以能动自我意识为武器,寻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也往往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内在主张.他们借人生的诗化以实现内在自由,从而超越现实.然而马克思借此谋求的却是现实自由,自我意识正是哲学要征服世界和绝对自由的武器.换言之,哲学自身的自由精神成为实践的力量,面向尘世的现实世界.当哲学变成能吞噬一切外界的火焰时,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果权威在一个领域内受到质疑并遭到否弃的话,接下来必不可免的一步,将导致在所有领域内对权威的拒绝.”整个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都是要摆脱受外在统治的关系,形成自我规定的新关系,即“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为马克思反对思想压制提供了契机――把自我意识当成一种救赎方式,深入到实践和时代的深处去挽救那些遭受精神迫害的人们.

二、新型物质观:关系哲学的萌发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原子和感性自然置于自我意识及其对象化的理论境域,原子与自我意识是可等量齐观,而自我意识又象征着人的自由与力量,而人的自由与力量又不应当是抽象个人的,而是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力量,社会这一主体间生活方式使得人有足够的勇气拒绝一切超出人及其产物的力量,这是马克思区别于之前所有思想家的地方.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最根本的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产生关系之时人才摆脱自然的压制而获得自由.自我意识只有在与别的自我意识的交涉中,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以及自身无所依凭的虚无状态.“由于有了质,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离,但同时又在它自己的结构中获得完成.于是,从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及其与排斥相联系的聚集中,就产生出现象世界.”这一段对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关系的白描,是对原子关系的生动刻画.每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之间处于既排斥又聚集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因具有自我意识而具有了质,而现实社会就是这些质的聚集.

“夸夸其谈”的德国浪漫主义由自我意识的角度来浪漫化沉睡的经验世界,开启通往理想世界的生命之路.它清醒地认识到了自我意识在现实中的异化,但只将之理解为意识自身的矛盾,因此便将这种解决仅仅归之于意识和思维本身.然对马克思来说,自我意识的这种矛盾,以及自我意识的这种异化,只有在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自我不仅在意识中二重化,也在现实中二重化,而且自我的现实二重化是自我的意识二重化的基础和前提.这多少带有意识第二性的意思.

马克思将人与人的关系设置为世界的中心,在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相互映照与承认中确立人的存在.深入到实践和时代的深处去挽救那些遭受压制的人们.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的唯物论倾向与关系哲学思想.


三、辩证实践的端倪:超越感性直观

德国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学说,囿于私有制的狭隘本性,看不到整体的经济景象,看不到资本作为统摄一切的力量而必然招来的自我否定.在其意识中,现实,始终保持着未被触动和改变,因而思考本身始终只是直观的,不能成为实践的.“资本主义的意识的物化使人既过分个体化又机械地对象化”.

然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系统地发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目的也在于要使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能动原则得到合理的论证,并昭示着克服感性直观局限的理论可能.

原子的物质性和形式性决定了直线下坠和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具有同样的“本原性”.“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是原子“胸中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是原子内在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正是偏斜运动的介入,才构成了原子的物质和形式、存在和本质的矛盾及其在现象世界的外化,形成现象世界众多原子的排斥和碰撞.马克思断言,这些都传达了一种辩证法的精神.“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来源于辩证运动.如果没有之,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偏斜,也就没有原子的冲击和碰撞,世界便无法创造出来.“因此,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原子偏斜的辩证运动打破了必然,为自我意识的自由和解放铺平了道路,由此凸显的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突破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为马克思最终确立自己的辩证法学说奠定了基础,并表明了其将历史发展放回到人与人交往的现实运动之中的倾向.而这种辩证实践的思想恰恰能克服感性直观的弊病,不再将世界当做孤立的静止的存在,而是蕴籍着生机的不断运动的过程,因而要改变世界改变现实,必须要从运动的视角来揭示规律和利用规律.当辩证法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而与现实结合,那么不仅在理论上能得出革命的结论,而且在实践上可能爆发出革命的.这已由普罗米修斯所代表的反抗统治阶级的新生力量得以展示.马克思坚信,掌握了技艺的新人必定能够从压迫中解放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

四、结语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信奉的依然是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哲学,高举着浪漫主义的大旗,正如其高声呐喊的那样: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斯多亚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们所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自我意识哲学家.然而承认这一点并非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在任何方面都没有超越浪漫主义.尽管德国浪漫主义同样是疾呼自我意识,主张人的诗化来抵御庸俗无品的冷酷世界的侵袭,然而这类思想毕竟是德国贫瘠现实的隐晦表达,带有一切唯心主义所无法摆脱的内在弊病.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沿袭了浪漫主义的思想与写作特点,更值得让人注意的是,他也在许多方面展示出了超越之的理论姿态与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