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0 浏览:13625

摘 要: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能够增加储蓄和投资,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金融深化视角出发,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只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惠普合作体系才能符合政策发展要求,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

关 键 词:金融深化;农村金融;金融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93-02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面收效甚微.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运作不能有效的满足相应的增长的需求.农村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是薄弱的环节,它是农村的金融体制核心,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拓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改善经营管理,是国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必经之路.提高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监督其履行自身职责,使它能够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怎么写作于我国的“三农政策”,作为资金来源的保证,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国家也应该减少政策性的限制,防止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过度管制,使其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开展各自的业务,从而真正成为怎么写作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应该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一些金融产品以及怎么写作,协调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以及农村保险的发展.结合市场化和政策化,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以政策性作为合理的补充,合理的防范以及降低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方法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坚持抵制防范道德风险,强化操作风险意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麦金农和肖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重点的研究方向: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政府发挥的作用、农村金融在减少贫困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研究的方法方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村金融的相关指标,测量农村金融的市场发展状况,指出创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20世纪90年始,国内学者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展开研究.国有银行自1998年开始从农村全面撤退,农村出融信贷增长率的下降、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贫困户没有融资机会、农村出现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农村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张元红(2002)在总结农村金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外农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马晓河(2003)指出我国应优先供给,认为目前需求型的金融抑制和供给型的金融抑制双重供给不足是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表现,因此要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要选择供给优先模型.近年来,一些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宋宏谋(2004)运用金融相关率对1978―2000年中国农村的金融发展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金融深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姚耀军(2005)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相关性.谢玉梅(2007)对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深化通过产权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两条途径进行.孙健(2012)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性,实证分析得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增收,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的结论.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讨论农村金融,虽然方法存在差异,但都得出了较为统一的结论:金融抑制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时缓解金融抑制必须通过金融深化的途径.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在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金融深化的次序与路径可能会存在差异,但利率的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开放被认为是金融深化的必然途径.

二、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困境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进程面临以下三个困境.

第一,金融发展模式选择的困境.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两种模式:供给领先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前一种模式认为金融资产与负债、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怎么写作的供给先于需求,主要强调的是金融怎么写作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后一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主体会随着经济增长产生相应的金融怎么写作需求,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要不断发展金融体系.需求方是金融怎么写作强调的重点.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领先的模式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伴随经济不断发展,需求型金融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金融资源稀缺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都采取了金融供给领先的模式,具体表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在政府导向下都流向了城市与工业部门.我国农村金融政策也是遵循供给领先模式,致力于正规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按照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设的思路,力图建立一个能够完善怎么写作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从改革的成效看,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都存在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很难区分历史性包袱与自身经营性亏损,现有的农村金融怎么写作体系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同时,道德风险严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利用银行再贷款支农,掩盖了农村信用社内部风险管理不善、财务风险不严等造成的经营性亏损,对银行货币操作存在影响.

第二,金融制度创新的困境.金融的产权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不同的产权界定对金融发展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限制体制之外的增长和传统体制之内的改革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局限;制度的改革重视机构、忽略机制;相似度检测的地位明显高于市场;监管严苛而发展不足,重监管轻发展.十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没有将更低的交易费用和更高交易效率作为改革目标.改革的过程中,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意志,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相悖.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但金融制度改革却使其更加模糊.第三,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困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三农融资的困难,尽量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亏损额,抢占民间所占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为了到达以上的目标,政府通过建立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等利率改革争取占领更多的农村市场份额,但是政府在制定的上述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着矛盾:要解决三农的融资问题,帮助农民甚至是贫困的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与提高利率、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革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比如,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村、农户、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它主要是为农户怎么写作,为农户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这就说明农信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但是农信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机构还要考虑商业性,这样农信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就导致了农信社的经营目标模糊.除此之外,农信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国务院在2003年农信社改革的方案中提出的方式主要包括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及股份制这三个方式,银监会主要赞成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但是,在2006年举办的“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上,金融制定与监管者又对农信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农村信用社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特色的怎么写作农村的社区行的金融机构,认为合作制不再适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社区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政策的变化不定,导致政策的实施者,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改革的成本大大提高.

三、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适合农业切实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独立的创造金融产品成本高、困难大.可行的途径是研究外国和同业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改造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农机抵押贷款等,由银行出资购写农机,农民使用农机创造效益后还款.这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民自身条件限制,制定的贴合实际的创新产品.

第二,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惠普合作体系,发展金融合作集团.一方面,可以选择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联合,可以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分享和利用,降低创新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新型产品创新速度,产生规模经济,更全面的满足客户需求.例如部分地区推出的农村信用社、农户、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五位一体”的综合怎么写作方式.这样大大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保障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三,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员工怎么写作水平.不仅要加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开展涉农知识培训,更加详细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起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作用.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的选择不再停留在谁的贷款门槛低、利率低就选择谁的初级阶段,而更看重贷款后的配套怎么写作,期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在农业发展上给予专业化的意见和发展规划,帮助和扶持贷款人走上更高的平台.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怎么写作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