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17 浏览:19966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更趋激烈,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院校也很难独善其身.如何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每所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民生”任务.本文通过对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地方院校;就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700万.截止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届时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项高校的“民生”工作,关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和谐稳定;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每所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民生”任务.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把“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能的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1]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大学生经过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稳定的个人就业竞争力,这种能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即使模仿也很难超越的一种就业技能.因此它也是大学生在就业优势上“提价”最关键的“筹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学习要素、实践能力要素、人际交往要素、自我提升要素以及创新要素等.其中,专业学习要素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实践能力要素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熟练程度,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人际交往要素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助推作用.而自我提升要素则主要是对已有技能的巩固和对新技能的获取,从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能力.创新能力要素则是指学生的一种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子,它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心智要素.

2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1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

我国自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扩招以来,学校的学生规模大幅度上升.尽管中间过程也有放缓的要求,但整体上的人数始终处于上升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重要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步前进,总体上看,生均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

2.2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矛盾明显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非均衡状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以相应的就业待遇自然也相距甚远.像东部沿海城市和西部城市就业待遇,港澳和内陆的就业待遇差距明显.因此他们对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平衡,多的扎堆,少的没有,导致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供求关系的巨大影响,我们的人才供给明显大于需求数量,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供求矛盾依然存在.

2.3就业心态“残缺”

就业心态上,大多数学生“残缺”严重.很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仅要求工作岗位好,还要工资待遇高,成长前景大.基层岗位、西部欠发达岗位、工资低的岗位学生往往主动放弃,“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便是现实的一个写照.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毕业生绝不是个案.然而,现实职场里,招聘者不可能一开始就提供达到上述要求岗位,这之间就存在一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另外,有些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同学宁可长期失业也不愿意降低期望值,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失业现象.

2.4综合素质不高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元综合体,既有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包括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然而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往往比较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同学到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跟不上岗位的要求,在现实的检验中被无情淘汰.

3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就业素质

学校应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调整教学结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生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真正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与职业相统一.

3.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拓展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里面增知识,长才干,拓能力.

3.3以特色化教育为突破,增强学生就业内驱力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三统一三结合.三统一是指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终极目标相统一;学校自身特色、当今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特长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就业内驱力.

3.4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学校教学部门和相关职能机构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有意识导入学生的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之中,贯穿在大学生4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与学分实行“捆绑”.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基地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多方并举,增强就业意识,助推大学生就业.[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里面尽量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技能教学.这里的实践主要指能帮助同学直接应用于就业工作中去的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就业信息筛选、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等实战型的技能.


3.5以就业实践基地为舞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会跳“舞”还得有好“舞台”.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对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同学搭建好“舞台”,让广大同学在就业实践基地“跳好舞”,“就好业”.[3]通过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就业行动中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避免嘴上滔滔不绝,手上“一筹莫展”,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