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83 浏览:143261

摘 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

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相似度检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我国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国内许多社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对我国国内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鞠青的《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分别对上海市依托专职社工预防模式、杭州市动员社会志愿者预防模式、郑州市培育社区文化预防模式、天津市传统社区助学帮困预防模式、北京市浙江村流动人口社区预防模式等模式的总体工作、特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与启示.邹海蓉等以武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对社区预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基层政府(即区和街道)和社区的关系、社区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和家校关系四个方面,总结出“区街主导、社区整合、邻里相助、家校互动”的社区预防模式.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社区作为青少年每天成长的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从而充分提高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水平.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区影响因素

在社区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生活场所的今天,社区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许多学者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社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社区预防措施.研究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

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文化通过文化传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影响学生道德社会而的进程和价值取向.然而,目前有些社区文化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社区文化怎么写作设施结构不合理,适宜青少年学习娱乐的场所稀缺,且商业化倾向严重,对青少年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青少年好奇心重,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因而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导,严重者则可能引发犯罪.因此,社区建设必须注意统筹规划,重视加强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文化资源的积累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管理引导.

社区人际关系.孙真艳认为,在社区中青少年很有可能交往上行为不良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所谓朋友,这些不良交往会促使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强化犯罪心理并且加剧犯罪,很多青少年是在不良朋友的教唆、引诱之下走上犯罪道路的.社区人际关系多体现为社区邻里关系.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对同一居住地域中居民的互动有着一定的正向促动作用.无论是对犯罪的预防还是对犯罪的惩罚,均能消除邻里间的冷漠和隔离现象,增加邻里的互动次数.而邻里互动次数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抑制犯罪.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对邻里子女起到互相监督和批次敦促、规劝的作用,不良的邻里关系则可能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易失去及时制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机会.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社区人际关系,加强社区邻里联系,形成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的和谐局面.

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治安混乱往往会导致社区内的犯罪率高,对生活其中的青少年形成负面影响.而且,现在社区内的建筑多为单元式结构,居民生活较为独立,缺少交往和照应.社区内的全防群治工作是构筑安全社区防范系统的基本载体,是严密社会治安啊防范与控制、构筑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基本载体.因此,应充分发动社区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安建设中,共同为青少年成长构建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区作用

对于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控制”的理论,社区控制理论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科菲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犯罪预防理论.他认为,司法体系(包括、法院、矫正机构)只能犯罪的一部分,而不能控制全部犯罪.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犯罪的预防需要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取得社区的参与.该理论对于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青少年犯罪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如陈晓宏提出要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环境入手,搞好社区控制,预防青少年犯罪.周长军等主张完善微观方面的制度安排,从基层做起,从社区入手,建构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除了“社区控制”的功能以外,“社区教育”也是一个被很多学者探讨的话题.根据社区教育内容的不同,不同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社区教育作用体现在塑造青少年良好价值观.由于青少年很多的课外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教育,利用社区这个主要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同时,一些学者又深入探讨了社区教育的作用,如李莉莎、曲晶等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因此,应着眼于建立社区良好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

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从社会视角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结合以及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等方面.

在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社区里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边缘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模式.开展科学、专业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将“边缘少年”的违法犯罪降到最低点,把临近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拉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又如刘欢认为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立足社区,可以把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等群体有针对性的管理起来,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力度,同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预防工作整合起来,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运机制.

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面,刘玮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社区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社区工作的介入措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着一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方法比如将社区青少年发展为社区志愿者,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社区青少年案主经过社工的帮助,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积极地投入到社区的一些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获得了自我价值感,这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此外,李紫媚以香港的“突破行动计划”为例,介绍了一个社区警务理念与犯罪预防策略相结合的行动计划,结合了“个人介入”与“社区介入”的犯罪预防策略,并采用跨界别合作模式以及核心八项要素来改善曾经犯过罪的青少年的自我形象以及对警方的认识和印象,从而降低青少年再犯罪的倾向.

五、总结

综观现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已形成了大量成果.但大多研究对社区类型没有细分,社区类型不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潜力是不同的;而且目前研究多侧重于社区控制和社区教育层面,对社区其他作用的探讨较少,侧重于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缺乏对当前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总之,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要针对不同社区类型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从多个方面分析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此外,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依据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等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其中,为社会和谐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