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17 浏览:95148

【摘 要】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日趋突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①.而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②.而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就业观念,势必导致就业更加困难,就业困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单纯的校园内,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择业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认识或取向上的偏差,形成一定的心理误区.这主要表现为:

1、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要求过高

很多大学生向往沿海和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认为拿着高学历回地方工作是浪费、有损面子,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与其他地区单位签约,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去就业机会.

2、对薪资的期望值过高

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世俗观念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择业价值观扭曲,不顾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身技能,盲目追寻那些收入丰厚、薪资高的热门职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关注的是薪资的多少,很少涉及专业问题.

3、择业态度消极,依赖性强

部分大学生认为择业是父母的事情,要靠关系、靠金钱帮助.他们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依赖父母、朋友、托关系.实际上,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很看重大学生的真才实学,没有实际能力是不能经受住考验的.

4、过高的估价自己,自以为是

很多大学生自恃出身高校,就骄傲自满,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可以平步青云,择业时更是盲目乐观,自认为高人一等,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结果在用人单位面前也摆出一副高姿态,因为一点小事就与用人单位闹翻,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具体分析

(一)认知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不准确

(1)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低估与否定,认为自己事事、处处不如别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本应朝气蓬勃,斗志高昂.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应聘受挫后,一些毕业生却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产生了质疑,他们不敢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更不敢在单面时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仅不能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长处,更无法引起面试官的兴趣,故而就业机会也就与其失之交臂.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这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

(2)自负心理.自负与自卑相对,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和评价,自以为了不起,自我评价过高,以至于盲目自信,甚至是狂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专业需求旺,因而盲目乐观,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求颇高,使自己的求职目标与现实产生极大反差.这种不切实际、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失去许多本可以争取的就业机会.

2、对外部环境认知不准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学生就业选择面变得更广,他们可以有更多和更好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对就业环境估计不足,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他们有的面对多个选择迟迟不作决定,致使信息利用率低下,同时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就业机会;有的学生随意违约,严重损坏了应届毕业生的信用,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敢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签约.大学生对环境认知不准确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称心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心理问题

1、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是指人们在竞争过程中,对于优胜者或者潜在优胜者生产的一种不满、恼怒,甚至是敌视心理状态.有些毕业生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先是羡慕,后不甘心,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极端手段,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以致影响自身发展和择业的顺利进行.

2、攀比心理

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与人的对比在所难免,在就业中,每个人受其自身性格、能力,以及家世背景的影响,其就业目标和择业机会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某些学生和家长却忽视了这些差别,盲目与他人进行攀比.其攀比大致可归结为三类:一是与本校本专业的同学比,认为自己不能比别人差;二是与年龄相仿的亲戚和原来同学比;三是应聘成功后“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签约,期待更好的岗位.如果大学生一直在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转而要求更高,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更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3、从众心理

选择服从多数,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一个人在决策前不作任何思考与分析而一味的服从多数,那就成了“盲目从众心理”.大学生就业引发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不必要地造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而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4、急功近利心理

有一些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在就业时只是考虑对方目前能给自己怎样的待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交谈,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否派上用场.有的用人单位就利用了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招聘时许诺年薪制,实际上拿到年薪需要达到很多附加条件.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要只看到收入和待遇,而是要打长远算盘.(三)情感心理问题


1、焦虑和焦躁心理

大学生面对就业,一方面满怀期望,希望能够找到理想职位,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种期望与担忧的矛盾心理会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当然,这种焦虑并不总是件坏事.适度的焦虑给人给动力,推动人们更积极动力的寻找缺点,弥补不足.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得人的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变得焦躁不安,行为异常,甚至难以自制,影响用人单位对其的评价.何时对自己施加压力,何时放松自己,是对每一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出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一般的大学生,其能力的不足更容易造成过度焦虑进而加剧其就业难度.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人们在做事情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面对挫折时,很可能产生苦闷、失望、自卑等多种复杂情绪.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还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其职业目标定位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以及现实需求,而是更多的追求功利、盲目攀比或者从众选择.同时,大学毕业生又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历练,生活经历较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面对一次次就业失败打击,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产生更大偏差.

3、依赖心理

大学生在现实择业中多数缺乏主见,往往依赖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方面,不能主动搜集,而依赖学校或老师在校提供招聘信息,“等”、“靠”思想严重,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甚至还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啃老族”.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1、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特点,加强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组织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各项活动.要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的组织好实习、见习活动.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外知识,特别是要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锻炼的同时,提升人文社会类知识的修养,开拓视野,提高思想层次,提升抗压能力.

进行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的职业技能考试,将高等教育的理论与社会需求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组织好各类面试、笔试模拟考试,让学生了解社会择业形式,提高适应社会职业招考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及时向学生通报社会发展状况,明确社会就业需求;借助媒体、网络的力量,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

开展好就业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大学生心理监测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就业心理测试,客观评估其就业心态,帮助其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就业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避免因由于准备不足而造成遗憾.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学生要积极的进行就业观念调整

根据现实需求适当调整就业预期.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余波还未完全消退,国外高端人才不断回流,国内高校扩招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首先要认清现状,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预期,积极寻求发展空间;改变一心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和高待遇的旧观念,将择业眼光放得长远些,要做长期的职业规划,并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的发展机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重新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与职业定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自身认知,以及攀比、从众、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可能会分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职业,“适合”适合职业,盲目、错误的职业定位只会使得大学生多绕弯路,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与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行业,适合什么岗位,更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要将自己的喜好与能力统筹考虑,制定职位目标.当这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也不能轻易放弃,现在不喜欢的工作或许尝试过后会找到兴趣点,要学会有所取舍,所有侧重,在找准定位的同时也要根据时局的变化对职业目标作出适当调整,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掌握主动权,主动出击,寻求就业机会.观念影响态度,态度决定成败.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也总是留给又准备的人.如果只一味畏首不前,一味地依赖别人,只会把机会白白让给他人.大学生不管是在就业前期准备中,还是在择业过程中,都要有主动意识,主动搜集资料、分析形势、了解自我,主动捕捉就业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3、大学生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遭受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要在挫折面前,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升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的能力.

适度的宣泄与倾诉.大学生在感受择业焦虑和紧张时,要学会适度的宣泄与倾诉.在遇到问题时,强制将忧虑深埋内心,则焦虑与不安不会减少,只会越积累越多.大学生要学会及时将内心中的负面情绪告知朋友、家长或老师,通过倾诉来重新获得力量.同时可以考虑参加运动,通过打球、爬山等活动,排遣压力的同时也能锻炼强健的体魄.

转移注意力.当不良情绪即将爆发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中.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也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转移注意力,并能在成功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时,给予自身正面的肯定.

培养积极乐观、富有理性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情绪困扰,时常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要将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消除情绪困扰,关键在建立乐观理性、富有理性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克服“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要对自身充满信心,克服择业挫折后产生的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

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大学生只有把个人意愿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能在就业的重要关头,勇于面对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moe.gov./publicfiles/business/files/moe/s7020/201211/144771..

②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