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68 浏览:16611

摘 要:民办高校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许多问题与不适,心理上的不适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分析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心理特征及其成因,提出在职业指导中针对学生的心理调适应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是大四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课题.即将结束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步入社会,毕业生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业上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调适及准备.心理上的调适尤为重要,能否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针对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职业指导,对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大有帮助.以下分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不适及相应对策.

1毕业生就业心理表现

(一)就业心理不成熟

就业是所有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职场的经历与校园的经历差别巨大.当毕业生发现到这种差别时,心理上的不适就要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负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大部分是学校的学生干部,担任着学生会、学生社团或其他团体的要职,在学业上、活动组织上都有较出色的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较高,产生就业自负心理,只有收入高、有较好职业发展前途的工作才愿意从事.而这种自负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求职准备中做得不充分而直接导致求职失败.

(2)自卑心理.往往在大学中表现平庸的学生最容易在就业中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在求学过程中各方面表现不出色,在就业中缺乏优势,竞争力弱,因此在就业中表现出不自信甚至自卑.

(3)依赖心理.有该类心理的毕业生一旦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瞻前顾后,无法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出判断及抉择,而是依靠父母、师长及朋友的主导,不管是选择专业或是选择就业岗位都如此.一旦失去外界的帮助及主导,毕业生的心理不适就突显.

(4)攀比心理.在所谓的90后大学生中非常普遍.攀比学业成绩、攀比家庭背景、攀比评优评奖,以至于在毕业求职阶段攀比岗位质量及薪资待遇.如果自己的就业现状不如他人,心理上的焦虑及失落会导致其在就业岗位中的表现不如人意.

(5)焦虑心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求职前出现了茫然焦虑的心理.如果周围的同学工作较早落实,这种心理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焦虑对择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就业目标不明确

(1)就业方向不明确.毕业生往往存在就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包括外贸公司或者货代公司实习、出国留学、考公务员或者其他事业编制单位等,毕业生在不同的就业方向之间抉择不定,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

(2)就业地点不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主要有三大种类: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就业、回生源所在地就业、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这三种就业地点选择各有利弊,如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往往较发达,院校在毕业生求职阶段会有大量岗位推荐,使得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与专业较对口的岗位,但在异地就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活成本较高,而实习阶段的收入大都无法应付较高的生活成本.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存在摇摆心理.

(3)就业岗位不明确.毕业生对职场的陌生导致对具体的工作岗位不熟悉.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经常从事的就业岗位包括外贸单证员、业务员、货代员、外贸助理、英语教师等,这些岗位具体包括的岗位职责差异较大,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也各不相同,毕业生如无法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能力素养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会产生负面心理.

2建构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种层面的心理不适会从不同程度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中需要加强就业心理的指导力度,构建指导体系.

(1)心理教育.高校往往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干预指导,各种教育方式的开展需要根据社会就业总体形势的变化及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变化来进行调整,主要途径为开展就业心理范畴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活动教学为主,向毕业生较为系统地教育就业心理调适方面的技能与知识.

(2)活动领域.高校除了开展相关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之外,还应当采取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形式作为就业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将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形式丰富、充满生趣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毕业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得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活动可包括心理咨询、专题讲座、模拟面试、心理沙龙等,让毕业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参与度.

(3)实践领域.高校可根据毕业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能力素养培养毕业生的基本求职技能,帮助毕业生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以便进行合理的就业推荐以及科学择业.通过组织毕业生参观企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怎么写作等活动,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现状,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求职意向,提高就业质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