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质量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23 浏览:42790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就业率下降,就业质量降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成果,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层次,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体面劳动

近年来,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运作更加全面,呈现出“骄子”向“劳动者”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率却不断下降,劳动力供求性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加剧,为满足社会需求新增专业和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劳动报酬、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度等涉及就业质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引起了各个方面的普遍关注,但又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专业型院校非特色热门专业,虽然有着比较高的就业率,但就业率的高低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业质量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加之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清晰,以及大学生本身定位误差,就业质量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

1.国外关于就业质量界定的研究

国外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反向研究工人就业质量,即如何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早在20世纪初,就业质量的雏形开始形成,学者主要是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研究就业问题,即合理配置从业人员与工作岗位,使得从业人员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如1903年泰罗出版的《工场管理》和《商店管理》里面就提出对于工人的选择、开发和培训等.韦伯的组织理论中,要使得组织良好的运行,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权利为基础,不仅靠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识”,同时应在更大程度上靠其公正地识人、用人和尽人的原则体系.这强调的是岗位的匹配度.20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于就业质量研究开始兴起.70年代末,美国职业培训和开发委员会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它强调工会和管理部门要共同合作改善员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使人与技术,人与岗位协调一致.这强调的是员工的满意度.史洛德(Schroeder,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既具有挑战性和又能获得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收入的能力.这强调的是收入.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它突出的是有持续性的工作,工人权利受保护,有足够的工资,享受社会保险,可实现劳工、雇主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对话等,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就业质量的基础.此后,国外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对就业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侧重点主要是关注对一个经济体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如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就业质量指数”指标,欧盟委员会提出“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提出“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2010年,欧洲经济委员会整合国际劳工组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基金委员会的指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有国别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2.国内对就业质量涵义的研究


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其定义,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同时,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加强社会建设中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国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劳动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的就业质量系数等.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职业发展角度,马庆发(2004)认为,所谓“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入职匹配等诸方面.

从个体就业状况角度,高灵芝、张银(2004)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叶金珠(2006)指出,就业质量就是指个体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个体目前的就业情况、才智发挥、收入水平和满意程度等内容.

从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角度,刘素华(2005)认为,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魏明凯(2006)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在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主要包括工作质量、就业稳定性、劳资关系、福利和社会保障状况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就业层面角度,苏士尚(2007)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描述了就业质量内涵演变的过程.就业质量微观角度上,采用了张银的观点;中观角度上,它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宏现角度上,它是反映个人和市场协调发展的状况.高兴艺(2012)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就业质量按层次分为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分析

就业质量研究的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并且愿意从事劳动工作的人的就业质量问题,而大学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高知识的青年劳动力,更想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学者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学生所固有的特点,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从工作满意度角度,秦建国(2007)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李斌(2009)基于就业满意度,建立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旨在通过提高专业对口性、工作稳定性、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来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角度,李巧巧(2012)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反映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从毕业生素质角度,曾向昌(2009)根据ISO9000标准从“质量”的定义拓展、应用到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工资福利、工作兴趣、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因素出发,调查得出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正相关.沈诣(2007)从个人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论证择业效能感和个人背景两个方面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然后探讨高校通过职业辅导增强择业效能感,进而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具体途径.

从产品供需角度,柯羽(2007)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指在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毕业生满足社会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要求的总和.

从就业方式角度,代锋、吴克明(2009)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通过合理均衡的行业或地域流动,凭借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相似度检测组织平台,在自由、安全、公平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适宜和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陈曦(2011)认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个体特征、社会资本、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和能力以及职业认知水平,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相似度检测组织平台,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等条件下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收入和发展机会的优化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以前对就业的考察基本都是通过就业率反映的,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毕业生收入水平持续下降,专业对口率不断下降,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为了研究就业质量,构建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成为必要.

在西方国家中主要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或者其延伸的体系构建本国的具体的评价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设定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的指标.

目前在国内,我国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另一类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其中通过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的占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参照国家劳工组织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各式各样的指标体系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方面的内容:工作报酬、工作条件、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环境.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和研究学者都关注的是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度,说明大学毕业生追求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和高品质的生活,这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相符.

除了以上这些共同的内容以外,各学者还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内容.秦建国(2007)设计的体系包括主客观前提条件、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这四大类指标.除了以上这些共性的以外,各学者还考虑了毕业生就业的外在条件的影响.如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怎么写作,外在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宏观经济表现,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出国率).柯羽(2007)在评价毕业就业质量时,考虑了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指标.陈韶、徐向东、符志刚(2010)依据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考虑了专业对口、区域和人居环境指标.李巧巧(2012)设计的指标体系,考虑了就业机会、人职匹配度、就业政策与体制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郑跃军(2013)采用的体系,考虑了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李菲菲(2013)设计的指标体系,考虑了劳动关系指标(劳动合同期限,工会组织).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及不足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策略建议;其次,大部分都是围绕其自身理解的就业质量的概念,设计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指标体系,得出建议等;最后,评价主体主要是从学校、毕业生、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五个主体出发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一是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各评价项目的权重等都存在不同的定义与设计;二是还停留在就业质量这一范围上,没有细化到去研究某一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三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还是关注着收入,忽视了大学生求职者的价值取向;四是研究方法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法,缺乏理论支撑;五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广泛存在,缺乏可量化测量工具.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为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就业率,为我国教育改革市场化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大学生就业质量作为一种新提法、新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研究的范围、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会越来越广泛,就业质量研究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ILO.Decentwork:reportofthedirectorgeneral[J].Geneva,1999(6).

[2]EUROPEANCOMMISSION:TakingstockoffiveyearsoftheEuropeanemploymentstrategy[J].Communication,2002(7).

[3]Schroeder:F.K.Workplaceissuesandplacement:whatishighqualityemployment?[J].Work(Reading,Mass.),2007,29(4).

[4]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2).

[5]高灵芝、张银:城市边缘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社区就业质量研究――以济南市H社区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6]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7]叶金珠: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9]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10]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11]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2]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13]陈曦: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1.

[14]李巧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陈韶、徐向东、符志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10,13(5).

[16]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

―2009[D].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2.

[17]郑跃军: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与体系建构探究[J].广西教育,2013(3).

[18]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探究――以青岛某高校为例[D].青岛大学,2013.

(责任编辑:胡冬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