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容量、就业弹性与就业可持续增长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90 浏览:120431

内容摘 要:尽管理论上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本文对上海市2004-2011年间各行业劳动力吸纳情况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和建筑业仍是现阶段上海市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并且有迹象表明,上海市的最终就业流向自2008年以来出现了显著变化.超过50%的新增就业由建筑业提供,工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已不复存在.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规模投资和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是稳定上海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两大关键因素.但另一方面,半数以上新增就业由建筑业提供的现状也意味着,未来上海市就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隐患.

关 键 词:劳动力吸纳就业弹性可持续性上海

问题的提出

就业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配第-”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逐渐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以怎么写作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成为现阶段人们的共识.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增长迅速,常住人口从2000年末的1609万人增加到2011年末的2347万人,11年间增加了739万人.但另一方面,上海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却相对稳定,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5%-4.9%的区间内,如图1所示.

那么,近年来到底是哪些行业为上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是否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当前的就业创造模式未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文献回顾

鉴于就业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国外学者在早期就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的问题多有论述.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经提到,“在最好的情况下,制造新机器所雇佣的工人也比使用新机器所排挤的工人要少.这是因为游离出来的资本不可能全部用来吸纳被排挤的工人,有部分转化为制造机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受机器排挤的工人从工厂被抛到劳动市场,增加了那里已有的供资本随意剥削的劳动力数量”.

塞尔昆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人均GNP的不断提高,怎么写作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单位产出所需的工人数量之比)呈现连续递增的发展趋势.

施坚雅在采用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市场与社区结构时,曾经讨论过一个基层市场区的人口阈限.认为一个基层市场体系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聚居人口.事实上,城市的任何一种怎么写作业,也必然有一个最低人口阈限.反过来说,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能够培育的怎么写作业门类越多.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就业问题的探讨更注重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往往通过对各部门就业弹性的估算,期望找到一种更有利于就业吸收的经济结构优化之路.

王后虎(1992)曾提出把就业弹性基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尺度之一,并探讨了我国各产业就业弹性与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殷晓清(2001)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由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表现出全球一致性的刚性趋势,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这些部门只有在产业规模扩大时,才出现对劳动力的新需求.产业间转移的劳动力最终将依靠第三产业吸纳,如果城市化滞后,将影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最终影响社会就业水平.

蔡等(2004)估算了我国调整后的产出弹性数值,发现其仍然偏低.他们认为,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方名山(2010)认为,上海现代怎么写作业过度发展将造成上海制造业的空洞化.特大型城市经济生态平衡要求避免产业缺失,以增强其抵抗国际与国内双向经济动荡的能力.上海必须保留相当比例的制造业,制造业外移宜适可而止,而宜将现代怎么写作业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生态平衡的框架内予以综合考虑.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整体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的效应,长期而言呈现边际递减倾向.

第二,分部门看,第一产业体量较小;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表现出全球一致的刚性趋势,无法显著促进就业增长;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必须依靠第三产业吸收.

第三,城市化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规模越大,能培育的怎么写作业门类越多.反之,城市化滞后将影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最终影响社会就业水平.

第四,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因而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2002年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了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也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4-2011年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对上海市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尝试分2004-2008年和2008-2011年两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

上海市各行业产值与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2004-2011年,按名义计算,上海市的生产总值从8073亿元增长到了16540亿元,大致翻了一番.从存量情况来看,其主要来源于5个行业,分别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在此期间,5个行业的整体产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稳定,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但在结构方面,工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占比不断下降,2004-2011年间分别下降了7.0%、3.0%和1.5%;比较而言,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的产值占比则分别上升了6.6%和4.3%,填补了下降行业留下的空缺,如表1所示.然而,从就业方面的情况来看,尤其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上述对上海市生产总值影响最大的5个行业,在劳动力吸纳方面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2008-2011年期间,在产值从5577亿元增长到7209亿元的情况下,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却从354.5万人下降到了347.7万人,使得这个上海市就业体量最大的行业,从业人数占比反而由33.7%下降为31.5%,下降了2.2个百分点.作为参照,此前的2004-2008年期间,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增加了76.7万人,呈大幅增长态势.

情况类似的还有房地产业,2008-2011年期间,在其产值从939亿元增长到了1020亿元的情况下,从业人数却从37.4万人下降到了35.6万人,其行业从业人数占比由3.5%下降到了3.2%.而在此前的2004-2008年期间,其从业人数从28.9万人增长到了37.4万人,绝对数也是增加的.

在剩余的3个行业中,除金融业从业人数占比小幅增长了0.4%以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的占比则基本保持不变.

相比较而言,工业和传统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下降留下的就业缺口,近年来主要由建筑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两大行业填补.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2011年期间,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2%和1.3%,而建筑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的从业人数占比则恰好分别上升了2.2%和1.2%.尤其是建筑业,其就业人数在2004-2011年期间实现了持续增长.据此推断,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在上海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004-2011年上海市各行业从业人数占当年总从业人数比例,如表2所示.

各行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分析

存量数据有助于了解上海市整体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年来的新增就业最终流向,有必要考察上海市各个行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2008年和2011年,上海市各行业的总从业人数分别为836.9万、1053.2万和1104.3万.2004年末-2008年末增长了216.3万人,2008年末-2011年末增长了51.1万人.

本文考虑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各个行业对上海市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

计算各行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后,按照2004-2008年期间贡献率数值从大到小排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计算结果来看,2008年以后,上海市的最终就业流向出现了显著变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体量最大的工业,在2004-2008年期间,曾为上海贡献了超过35%的新增劳动力就业.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对上海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已呈现负值.也就是说,在上海市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第二,在工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由原来的35.5%下降为-13.2%的严峻形势下,建筑业对上海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却由2004-2008年间的14.5%大幅增长到了54.1%.同为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由工业释放出来的就业缺口.

第三,在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8-2011年期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怎么写作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2%、18.6%和10.2%,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此看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伴随着上海市去工业化步伐的逐步推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近年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危机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为建筑业带来了大幅的就业增长,由此弥补了工业释放出来就业缺口.短期内,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上海市第三产业中以IT、科研和金融为代表的高端怎么写作业的增长,在为上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端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3年间为上海吸纳了近15万从业人数,成为弥补传统行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

不同所有制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分析

在对不同行业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考察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就业数据,也有利于加强对近年来上海市就业流向情况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现有统计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统计的是在岗职工人数,而非从业人数.因此,其分析结果主要反映了正规就业渠道下,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

作为参考,2004年、2008年和2011年上海市总在岗职工人数分别为264.4万、514.1万和840.2万.相类似地,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上海新增就业的贡献情况:

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到,无论是2004-2008年期间,还是2008-2011年期间,上海市吸纳新增就业方面贡献最大的都是以股份制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其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在2004-2008年期间高达87.1%.2008-2011年期间,其它类型企业对新增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了70%.

排在第二位的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2004-2008年期间和2008-2011年期间,其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7.8%和23.3%.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外商投资在吸纳上海劳动力就业方面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其重要性不仅没有下降,在近年来反而上升了.与上述两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相比,从数据来看,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2004-2008年期间甚至为负值,在岗职工人数的绝对值甚至呈下降态势;2008-2011年期间,其在岗职工人数增长了18.2万人,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增加到了5.5%.

各行业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对应于每一个百分点的产值变动,就业数量变动的百分比.一般而言,人们可利用就业弹性的概念,评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当就业弹性的数值为正时,弹性越高,产出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就越大;反之,则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小.

考虑到现有统计数据中,虽然上海市的生产总值增速是以不变计算的,但不同行业的年度产值数据却是以当年的名义计算的.因此,在计算就业弹性之前,需要对分母项不同行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进行调整,以排除因素的影响.

本文尝试通过以下方法,以2004年数据作为不变基准,对不同年份各行业的产值数据进行调整.

首先,以200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为基准,根据每年上海市公布的以不变计算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将2005-2011年“按当年计算”的上海市名义生产总值换算为“以2004年为基准按不变计算”的上海市实际生产总值.

其次,用“按不变计算”的上海市实际生产总值除以当年度“按名义计算”的上海市生产总值,得到折扣系数K:

结果如表4所示.

最后,利用表4得到的折扣系数K,对不同行业的年度产值数据进行调整:

由此,可以估算以2004年为不变基准,各行业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产值数据.并据此计算该行业在不同年份之间,产值的实际增长比率.


在排除了因素对分母项的影响之后,就可以使用标准的就业弹性计算公式,来计算各个行业产出的就业弹性:

本文分两个阶段,分别估算了2004-2008年和2008-2011年,上海市各行业的就业弹性数据.并按照2004-2008年不同行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结果如表5所示.

从整体结果来看,上海市全行业的就业弹性在2008-2011末期间仅为0.17,与2004-2008年的0.44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

分行业来看,在第二产业的工业方面,2004-2008年期间,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能带动0.67个百分点的新增就业,表现出了良好的就业弹性.但到了2008-2011年期间,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相比,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却在近年来表现出了稳定的就业弹性.无论是2004-2008年期间还是2008-2011年期间,其就业弹性的数值都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建筑行业就业增长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其行业整体产值增长的比例.

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怎么写作业中,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相类似,住宿和餐饮业在两个时间段内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71和1.60,同样表现出了稳定的就业弹性.但在批发和零售业方面,其表现则与人们的直观印象有所不同,2008-2011年期间其就业弹性仅为0.11,产值增长对就业拉动的效应并不显著.

与传统怎么写作业相比,对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的现代怎么写作业,近年来表现出了良好的就业弹性.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怎么写作和地质勘查业,两个行业在2008-2011年期间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58和3.18,不仅产值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显著,就业弹性的数值本身相比前一阶段而言,也有了大幅增长.

结论

尽管理论上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现阶段第二产业仍是上海市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2011年,工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分别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1.5%和8.8%,分列各行业的第1位和第3位.同时,在对就业增量的贡献方面,2008-2011年间,工业和建筑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3.2%和54.1%;而在此前的2004-2008年,两者对就业增量部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5.5%和14.5%.由此看来,第二产业继续发挥吸纳劳动力就业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建筑业替代工业成为了第二产业中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另一方面,对各行业就业情况的分析结果也表明,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上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怎么写作和地质勘查业,两个行业不仅对2008-2011年期间新增就业的贡献率为27.2%和18.6%,其就业弹性也分别达到了3.18和1.58,行业的产出增长对拉动就业有显著效应.

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上文所述,除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外,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对拉动上海市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无论在存量贡献方面,还是在增量贡献方面都不容忽视.

统计数字方面,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支出的占比分别为49.1%和48.3%;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支出的占比分别为56.4%和40.3%,上海的投资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作为对比,同期山西省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支出的占比分别为43.3%和64.5%,消费和投资的占比几乎与上海完全相反.考虑到整个2000年-2010年期间,上海市的投资率一直稳定维持在43%-46%的区间内,2011年40.3%的投资率事实表明,相比传统投资过剩的看法,投资不足可能才是上海当下、甚至未来面临的真实处境,并直接影响到上海新增人口的就业促进问题.

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市的最终就业流向自2008年以来出现了阶段性的拐点.工业仍是上海市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但其对新增就业岗位的作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怎么写作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批发和零售业贡献了17.5%的新增就业,贡献率在全部行业中排名第4位.但弹性分析的结果却表明,其就业弹性仅为0.11,行业的产值增长对拉动就业的作用较为有限.

据此判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和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是稳定上海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两大主因.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2008-2011年间新增就业半数以上依靠建筑业提供,也非长久之计,未来上海市就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隐患.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