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中的就业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89 浏览:92830

内容摘 要: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表征,而劳动要素在此过程中的滞后使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视角来分析就业问题,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进而对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和经济周期波动下的就业增长机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政策,指出现阶段应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关 键 词:经济周期就业GDP增长率

经济周期与就业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按照“谷—谷”法划分,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至2012年的经济波动周期进行划分,结果表1所示.

从周期长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平均每6.4年发生一次,前三个周期时间较短,此后的周期长度逐渐拉长.从波动位势看,第二个周期波动位势最大,近两个周期的波动位势都在10%以上,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高.从波动幅度看,第三个周期的波动幅度最大,其他周期变化不大,最近三次周期的波动幅度逐渐变小.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较大,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整体上呈收敛态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1.就业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增长率(%)如图1所示.

2.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如图2所示.

通过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并不一致,整体上就业周期要滞后于经济周期,这是由于劳动要素从产出波动到就业的传导会经历一定的时滞.处于萧条时期的失业者虽然能很快实现再就业,但这种再就业很不稳定,很容易陷入再次失业,而使真正找到工作的时间延后,这中间的时间差造成了就业的时滞.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确实有部分就业者抱有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旦有了更好的工作立即更换,这样其实加剧了就业的波动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波动对就业波动的传导能力会发生变化,在每一轮周期中就业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数量关系也就不是一一对应的.

经济周期与就业增长机制分析

(一)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教育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1.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幅度较大,相比之下就业的增长率波动不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周期关系.这种顺周期关系也意味着两者共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加大了.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依靠必要的经济增长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无疑是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之一.理论上,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但经济体、历史时期、政策的不同也会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产生差别.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速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扩张效应要受到经济系统之外的很多因素制约,这便是宏观经济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2.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技术进步会从一个部门率先开始,该部门应用新的技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带动经济发展.这个主导部门会影响与其相关的其他部门,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关键,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证明了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数量的增长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技术进步通过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就业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还改变了就业模式,互联网与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就业时间与就业空间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灵活的就业模式被应用于更多领域,购物、缴费都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3.教育与就业增长.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体力劳动,社会对脑力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的时代背景给劳动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提高劳动素质才能找到价值更大的工作.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和培训,只有当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上与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基本吻合时,就业才能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对教育的投入可以缓解高技术劳动者供不应求、低技能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应调整教育结构以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周期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总量关系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总量关系.经典理论将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待业人口多,就业总量一直处在供大于求的状况.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人数和范围无法解释我国严重的失业情况.王诚(2000)认为,我国的失业特征是总量性失业,亦即“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总量性失业是一种长期失业,劳动力人口增加后不会在短期内减少,总量性失业也是一种非自愿失业,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雇佣者会优先录用有资格、有经验、高技能的劳动者,激烈的竞争造就了一部分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还有不愿意接受更低工资水平的待业者.我国目前的失业情况是由于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根源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这类失业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一直存在.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量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制造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太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从长期看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变动趋势.经济增长是社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体现,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生产率大大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又使部分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崛起吸纳了大批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间的收入差异、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对就业人员有着不同吸引力,从而产生不同的就业导向,形成不同的就业结构.因此,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就业政策演变

由于经济周期中就业波动存在滞后现象,我国的就业政策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按照不同的时代背景及经济状况,我国就业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劳动就业制度与其他经济体制一起,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牢笼.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的制定首先考虑到安置十年动乱带来的待业人口,然后由外到内地促进创新,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对新增劳资关系实行双向选择,全面促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终做到剥离企业富余人员.1980年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就业方针以解决就业问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自此,劳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就业政策与劳动制度同步,企业雇佣行为逐步市场化.

(二)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政策

1994到1999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政府在就业工作上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达到改革以来的第三次高峰,下岗职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40%,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和失业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且隐性失业率极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就业,包括“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三条保障线”的建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等.这些政策多是临时性的,用以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

(三)现阶段的就业政策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目标逐渐清晰.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的就业政策正式出台,主要包括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合理匹配劳动力与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减少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就业带来冲击,提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自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采取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职业培训、岗位创造、中小企业扶持、创业扶持、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开展创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就业机会、改善创业环境、残疾人就业保障、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等.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仍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结论

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受经济增长、技术变革、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本文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和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总体上看,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大致对应的,但就业周期有滞后性.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诸多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扩大就业的根本举措,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对失业问题的长期解决之道.把握我国所处的经济周期对就业政策的制定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