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60 浏览:33922

摘 要:中国旅游强国的迈进需要大量旅游英才.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9401

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国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型支柱产业.中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约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非常明显.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空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专业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育人质量整体有了大的提升,在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并被列为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本文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1)流失率过高.

旅游职业是一个“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的就业领域.旅游人员尤其是导游岗位和酒店怎么写作岗位,流失严重成为全国旅游企业头痛的问题.

(2)整体素质不高.

现有旅游从业队伍中不少是近年从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及社会无学历人员,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同时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专业结构不理想.

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笔者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专业进行了调查显示,该市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总经理及旅行社的总经理分别仅有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专业.

2高职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特色,专业同质.

旅游的朝阳性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先后开设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尽管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够准确;高职实践课程不重视或开设力度不够;对旅游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办学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怎么写作地方经济;教学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少,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不能学以致用.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高职教育并未能轻易摆脱这些问题.旅游产业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形态,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直接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

(3)课程体系不合理.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边缘社会科学,专业历史不长,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涵盖了民俗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的门类,同时又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这些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在紧密联系实践的同时还要涉及诸多门类,就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另外,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若干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类似课程,专业分方向但缺乏课程资源整合,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

专业基础课方面,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什么又都没学透,杂而乱”的感觉,理论性过强,实践较弱.

职业能力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日常授课的认知实习及技能训练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而在毕业顶岗实习中,尽管很多院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旅游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基本上都是一线怎么写作岗位,而且为了节约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进行岗位调换或者轮岗,学生的管理技能无从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4)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其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多高职的旅游专业教师是从地理、管理、历史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结构、专业系统性差.另外,更多的高职旅游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5)教材建设落后.

很多旅游专业教师为了评职称热衷于编写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经典教材很少.体现在: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6)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高职特色,但大多数专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惯常形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3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专业建设强调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专业建设一定要出特色.通过各地的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创

建、技能大赛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育特色.高职院校只有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培育社会喜欢的旅游专业人才.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大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服饰博物馆、“华裳天下”服饰表演等校园景区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也可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增加服装概论,突出其服装大背景.同时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国际贸易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时还特别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及经济意识的培养.(2)专业设置定位.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广泛,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在旅游怎么写作行业从事旅游接待、导游、计调、酒店怎么写作管理、景区讲解等工作的,具有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通才.但是这种人才定位在旅游企业中往往不受欢迎:做一线怎么写作员,他们不甘心,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谈理论,似懂非懂;谈专业操作技能,一知半解.这也是造成旅游行业怎么写作人员流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批量生产的所谓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此须按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开发,是培养出的人才确实能够为社会所需.

(3)优化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为基础,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完善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前提,课程标准是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时分配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5)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的匮乏是目前困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兼结合、提高教学团队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走出去.青年教师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顶岗锻炼,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怎么写作社会;选派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品味.

第二,请进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行业能手,使实践教学有所保证.

(6)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校内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按照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校内开设的各种实训室,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在满足自身学生实习、顶岗的同时,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同时还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师顶岗锻炼等多方面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4结语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社会真正所需的旅游专业人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坚持行业需求为依据,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吸引学生、吸引企业,真正怎么写作地方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