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彝族旅游点建筑装饰设计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66 浏览:11789

【摘 要】

攀西地区幅员辽阔、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绚烂多彩、有着十分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本文以攀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彝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攀西地区彝族民居特点及历史沿革,为攀西地区少数民族旅游点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设计参考.

【关 键 词】

建筑装饰少数民族民族旅游区建筑

攀西地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幅员6.7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83万公顷.辖22个县(市、区),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到2005年底,总人口为536.54万人,其中彝族192.57万人,占总人口的35.89%.有着彝族、僳僳族、回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以及7个土著民族为主的34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大多数.各个民族语言各不相同,风俗不同,民居造型也各异,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迷人的山水风情与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攀西地区独特的神韵与魅力.

在攀西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在各少数民族旅游点中,彝族村寨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相比大小凉山及云南楚雄地区彝族,攀西地区彝族民居在建筑及装饰设计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先从建筑特点上着眼,彝家民居建筑从选址、外观最后到布局都与川滇汉式民居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是地理特点,攀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攀西地区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始出现的.同时,攀西地区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攀西地区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攀西地区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其次是建筑外观,攀西地区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攀西地区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攀西地区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再次是建筑内部布局攀西地区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最后,由于受到当地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攀西地区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攀西地区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攀西地区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再看彝家装饰,彝族儿女崇拜太阳,崇拜火,其装饰图案中,以对比鲜明的红、黄、黑三色调为主,图案多用火焰、人物、循环的几何图案.在装饰小件上,以牛头为主.这些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到典型的彝家建筑中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彝族民族设计素材及灵感.

在我们进行彝族旅游点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彝族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实际,调用典型彝族传统元素,设计出特色鲜明、外观漂亮、内部舒适的民族风建筑,把攀西地区彝家良好的精神及生活风貌展示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