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绘画与幼儿创造力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3 浏览:6761

摘 要:绘画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它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像力,天马行空地进行创造,但如何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与需要,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其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则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幼儿绘画,尤其是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 键 词:自主性绘画;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4602

1国内研究情况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性能力,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潜力的时期.

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体系认为,儿童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活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不重视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


国内著名能力心理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李孝忠教授是较早进行创造力培养研究的学者,他承担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法与评估手段》的国家课题,总结出培养创造力的模式,认为“在学校中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应首先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的环境,通过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激发学生创造,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信心、冒险行为、幽默风趣等全面健康的人格,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虽然该模式在国内首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对象限于初中级学校教育,而对有着特殊身心特点的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培养没有涉及.

近几年来,国内幼儿教育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已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和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并分别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观点.许凉凉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中提到了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创作条件,关注其创作过程,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大胆表达自己情感,通过与不同领域活动和游戏的融合,拓展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途径.孔艳芳和刘清海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中的文章《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培养》一文中,探讨了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培养方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用不同方法表现的阐述.邱秀君和王冰发表在《促进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中特别提到了教师应特别注重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的培养,在了解幼儿不同阶段绘画特点基础上,对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的观点,充分尊重幼儿生命和幼儿个性的指导观点.郭志平的文章《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提出走出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等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培养兴趣、运用多种绘画工具盒教学方法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等,虽然这些策略和方法已经开始针对“教师教画,幼儿模仿”的教师本位的传统幼儿绘画教学进行批判,并指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路径,但是还需要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一方面需要对“是什么”的根源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应答,使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另一方面需要把“应当是什么”引向“应当如何做”,设计出一套可供操作的实践性解决方案对现实进行指导.

2国外研究情况分析

斯坦福大学教授特尔曼用将近5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高的人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认知心理学家格兹欧和杰克逊实验发现:“高创造力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这就表示具有平均智商的人都可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其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蒙氏教学法,提出了几点基本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反对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填鸭式教学,让儿童能够自发性地主动学习;需要有充分的教具提供.这套教育法的独特魅力在于对幼儿的充分研究和了解,遵守幼儿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创造能力,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在幼儿园中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已遍及全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道:“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

关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问题,罗恩菲德主张的“儿童中心论”认为“语言扼杀艺术,不是因为艺术被讨论就被扼杀,而只是当言论的能力不够时或不适合于学生的程度时才是如此.”无论是如何加以评定,都会损伤儿童,因为这样会使他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导向完成品.如果要必须分等,那么可以以叙述分等和个人过程的分等代替分数分等.教师不应该试图去评价儿童的艺术作品,因为儿童的心灵与成人的心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艾斯纳主张的“审美修养论”指出对作品的评价可着重于三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技巧、其美学性与表现性以及创造的想象力在作品中的运用程度.在他看来,教师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向导,建立亲密、和睦、诚实、信任和开放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类型,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教师在教学中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另外,教师的无声的身教也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潜力,教师的美术作品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对美术的态度.

罗恩菲德和艾斯纳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认识均有其合理性,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各存偏颇.因此,我们不可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面对现代幼儿美术教育,我们要广纳美术教育理论中各种合理的因素,可以既吸收像罗恩菲德主张的儿童中心论,又吸收艾斯纳主张的审美修养论,使美术教育更好地适应人的自然发展,除了这些呈现个人本位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外,也还应该借鉴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把幼儿培养为具有社会属性所需的个人品质的社会新人.

3对本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应用前景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并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通过为幼儿提供创作条件,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普遍存在诸如过分依赖范例教学,幼儿仅能“依葫芦画瓢”或者教师过分关注技能传授,忽略幼儿绘画兴趣与创造性等问题.

根据《纲要》精神的要求,并着眼于现实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出了“自主性绘画”的概念,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范畴进行展开,通过研究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实施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出一套开展自主性绘画教学体系,明确自主性绘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幼儿感性认知、教师语言引导和作品赏析环节组织绘画活动,提出“抛弃教师完全示范”的观点,教师不仅是传授绘画的技能,而是应当通过引导每个幼儿个体进行自主性绘画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审美和创造性表达,进而从个体出发,解决幼儿通过自主性绘画培养创造能力的共性问题.通过探讨教师在自主性绘画教学中的指导策略,改变原有的传统幼儿绘画教学模式,为通过幼儿绘画培养幼儿创新力教学的系统性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对现实幼儿园绘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针对现实问题展开批判,并围绕“自主性绘画”教学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进行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向的研究,因而对于学前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