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科学哲学其

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50 浏览:116480

摘 要: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后现代科学哲学具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四大特征,它在理论、现实与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 键 词:后现代科学哲学;特征;启示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62-02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是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成为一种时髦的流派.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科学哲学,使得科学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

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

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方向.毋庸置疑,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等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框架,为传统的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可接受性带来巨大的震撼.这种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在科学领域中泛起它的漪澜.所以,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的深入,是现实地存在着的,并深嵌着时代的烙印.”[1]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也是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正如美国学者R.萨索尔所说的:“到后现代性领域等上去旅行,部分地是和卡尔·波普尔一起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有保罗·费耶阿本德为伴等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2]在R.萨索尔看来,是斯蒂芬·图尔敏最早在1981年使用了“后现代科学”这一术语.1991年,《科学哲学学会》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后现代科学哲学”一词.从此,“后现代科学哲学”便被学术界普遍使用了.

二、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特征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罗蒂的后分析哲学所代表的后哲学文化观、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利奥塔的后现代的实用知识观和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尽管他们的理论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科学哲学,他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1.反对基础主义,否定科学有独立于整体文化的任何基础.基础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基础来作为判定知识合理与否的标准,并且这个基础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例如,逻辑经验主义把“经验”作为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并以此去建立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标准.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则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知识的基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标准和合理性问题.罗蒂明确指出,“客观性就是主体间性”,科学研究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只有一个学的基础,而没有任何认识论的或形而上学的基础”[3].范·弗拉森也认为,“现代哲学是一种对基础的探求”,这种哲学的错误“是囿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所以,他主张把基础主义作为错误加以摒弃.法因则更是如此,他认为,从总体上要肯定科学认识的真检测好坏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础能够与科学认识形成对照,作为检验该理论真检测好坏的标准.

2.反对本质主义,否认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否认真理的存在.本质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固定的本质,科学认识的目标就是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即真理.后现代主义则从反对本质主义出发,根本就否认有客观意义的“真理”.罗蒂认为,“对于真理没有什么东西好说,除非我们各自把自己觉得最好加以相信的信念看做是真理加以赞扬”,“真理只是对一个选定的个体或团体的现时的看法”[3].费耶阿本德主张用一个比较不具有冒险性的或风险性较小的概念—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来代替真理,除此以外,其他方面统统用括号括起来.范·弗拉森也明确表示,“科学活动是建构而非发现,是适合于现象的模型建构,而非发现关于不可观察物的真理”[4],“没有任何证据使我们相信所接受的理论为真”[4].

3.反对表象主义,否认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展开的,认为人的认识就是主体运用其理性能力去反映客观世界,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未超越主客二分这一认识论框架.后现代主义根本就否认科学知识有超越于人的客观性.罗蒂表示,“实用主义者愿意放弃对客观性的期望,即想与一个不只是我们自己认同的共同体的实在接触的愿望,而代之以对某个共同体的亲和性的期望.”科学理论的检验也“只是努力把它们与我们已有的信念编织在一起”而已.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只是“适合于现时经验的模型建构”,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给我们提供经验上恰当的理论”.

4.摒弃形而上学,拒绝任何体系和规范.自逻辑经验主义诞生以来,形而上学就一直是科学哲学的批判对象.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费耶阿本德从自然界没有同一性出发否定了作为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则彻底摒弃以往形而上学理论,终结了形而上学.罗蒂抛弃了形而上学的传统,主张“超越科学哲学”与科学认识论,用解释学代替认识论.而法因则认为,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理解不能指导科学家的行动,哲学的作用在于确立一种“自然的本体论态度”,科学不需要哲学.

由此可见,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对传统科学哲学的一次全面否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取消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权地位,消除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对立,成为一种反科学主义的思潮.

三、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几点启示

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家贬低自然科学的地位,强调用艺术学、政治学等的观点和标准去审视科学,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但是,后现代科学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毕竟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

1.后现代科学哲学促进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辩证化趋势发展.在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都为寻求客观真理来论证科学的客观性;此后,历史主义学者库恩、费耶阿本德大肆宣场科学的主观性,使科学哲学走向了另一极端;随后,科学实在论再次批判历史主义,而反实在论又在新的斗争中诞生.在这种反复的变化中,任何一方都不能使人们完全信服.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范·弗拉森这样的辩证论者,一方面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的语用性质,从而推动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辩证化发展.

2.后现代科学哲学启迪人们研究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使研究方向从抽象转向实际.历来的科学哲学研究都是纯理论的研究,科学哲学家们总是根据科学描述的情况总结观点.但是,“在科学理论的总体结构和理论内容的总体特征方面,存在着日益深刻的哲学分歧”[4].科学所描述的情况只是理论性的,而非实际如何.后现代科学哲学把这种研究方式视为形而上学加以摒弃,这无疑促使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向实践的方向转变.

3.后现代科学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启迪我们对各种类型的科学理论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现代科学哲学所主张的是对科学的总体解释,在此基础上追求真理.后现代科学哲学则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范·弗拉森认为,真理是科学活动很难达到的,而理论的“经验适当性”则经常可以实现.他结合了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的优点,分别阐释了理论与世界的关系和理论与应用者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分类研究科学的方法正是后现代科学哲学家所主张的.他们认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同,认识到的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分类研究正体现了这种差异性,是合理的研究方法.


总之,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意味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终结.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未必代表着今后科学哲学发展的方向,但相信人们将会从中得到新的启示,从而推动科学哲学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