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治理的核心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2 浏览:8893

[摘 要]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如何有效配置财权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财务契约的运行效率.企业财权配置就是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加以分配,以发挥企业财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它既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合理地配置企业财权,对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财权,财权配置,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55-03

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期望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解决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写作技巧问题,使股东、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达到最佳结合,促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公司财务治理的财权控制,对财权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公司治理的功效得到有效发挥.

1公司财务治理及财权概述

财务治理理论源于公司治理理论.从概念上看,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写作技巧问题,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股东治理模式.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实际上,按照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做是企业各类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的实际与隐含契约,这些契约规定了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以及报酬.为了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把他们的利益协调起来.简言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外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建立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怎么写作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只有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因此,只有能够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才是合理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其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

因而财务治理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广义上讲财务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因此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围绕剩余索取权的配置,财务治理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关系.财务治理就是要以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好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因剩余索取权配置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所以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它以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基本纽带,逐步确立了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等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关系.在发挥财务治理的作用中,首先需要对财权进行适当分割和合理的归类.财权是对公司资金进行计划调配、使用、监督和控制的权利,财务活动是财权运用的结果.公司财权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权能所构成的一个以资金和资产的支配与使用为核心内容的权力结构系统.财权的配置是通过各方签订和重复签订一系列合约完成的.尽管公司治理存在不同的模式,但不同治理模式的区别仅在于拥有各种财权的主体有所不同,不论采用哪种模式的公司治理,只要财权得到有效配置,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治理是有效的.


2财权配置的静态逻辑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抽象概括,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决定了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治理模式,也决定了财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为了保证公司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治理权必须依照一定原则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财务经理、监事会之间进行纵向静态分配,进而使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2.1所有者财权的配置

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相对应.只有将剩余控制权归属于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权利与责任的分布才能对称,这种剩余控制权才不会被滥用,才不会成为一种“廉价权”.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最有动力更好的去行使剩余控制权.要控制合同剩余风险就必须使风险的承担(剩余索取权)和风险的制造(剩余控制权)相匹配,实现利益相关者自我约束、自动履行合同,才能抑制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个体理性服从集体理性.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它行使着公司财产所有者的全部权利,包括委托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反映在所有者方面的财权,包括出资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对公司重大财务战略决策权等.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投资的流向、流量等);审批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对发行公司债券以及公司合并、分立或解散等重大事宜做出决策;享有公司剩余收益分配权和配股方案的决策权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股东至上”的逻辑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企业实质上是多种资本的结合体,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别合约”,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因而,企业的所有权不应当由股东独享,而是由利益相关者共享,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

2.2所有者和经营者财权的交叉配置

利益相关者财务共同治理不仅包括财务控制权的共有,而且包括财务收益权的分享.财务收益权分享意味着利益相关者都应获得企业剩余价值,关键是如何确定分享的份额.应当根据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对应原则,按照分配董事名额比例来决定各方分享剩余价值的比例.其拥有的财权具体表现为: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比较具体),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以及其他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可能涉及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增资、配股、收购、合并、分立或解散等议案的提出,对公司财务经理人员的任免等.所有者财权的监督,由监事或监事会,代表投资者对股东出资并授权经营的法人财产行使财务监督权;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2.3经营者财权的配置

经营者层的财权,主要是行使公司法人财产的经营权中包括董事会授权的公司重大财务问题执行权.经营者层除了全面掌管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表现在财权的配置上有:经由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包括如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事宜;为董事会制订财务战略决策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方案.

2.4管理者层财权的配置

财务经理以及具体的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在财务经理层及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中,按照公司机构设置和具体岗位的授权,具体可分为财务部长以及其下的财务科(股、组等)主管等层次,他们负责具体的财务事项和业务的处理,仅有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执行权和授权范围内的控制权.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对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总监来说,往往有双重身份,在母公司,他是财务经理,代表经营者行使董事会授权的执行权;而在下属企业,即子公司,他又是所有者的代表,以出资者的身份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等项权利.

财权在安排上应遵循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必须实现有效分离,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的原则.对财务经理人员的制度约束主要包括:健全财务经理市场竞争机制以及相关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加强对财务经理人员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和防止财务经理人员的隐性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监事会加强内部审计,切实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督;明确责任与道德约束,财务经理人员在享受一定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对股东、对社会、对公司员工的责任,财务经理人员作为财务人员,应遵守财务人员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约束主要靠社会舆论监督执行.建立健全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决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

3财权配置的动态逻辑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是动态变化的,从而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利益格局会发生变化,影响利益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变化,而企业的财权安排也应该体现这种变化.财权要随着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的变化进行动态分配,它是通过筹资结构的安排来实现的.

3.1资金结构的动态制衡

资金结构的调整可以激励委托人努力工作,减少写作技巧成本,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1)债权融资使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的负债率能够促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增强责任心,更努力的工作,减少失误,以降低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写作技巧成本,对公司财务治理形成一种担保机制.

(2)经营管理者持股可以降低公司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降低写作技巧成本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为了降低写作技巧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增加管理者在企业的持股比例、实施经营管理人员股票期权制,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3)增加股利支付比例以增加外部权益资本筹资机会.在企业赢利稳定的情况下,股利支付的增加,将吸引企业外部投资者直接投资的兴趣,当企业增加其外部权益时,管理者就增加了被外部权益主体如证券交易所、证券监督机构、新权益持有人监督的机会,这种监督方式促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4)债转股的实施,优化了资金结构.债转股后,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改善了股权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赢利增加.在债转股的运作体系中,无论是债权与股权的转换,还是股权的阶段性控制与退出,均留下了财权流动的足迹,也是治理结构完善的有力保障.

3.2关注债权人在财权配置中的地位

资金结构在治理中的作用,还要求财务治理权配置应关注债权人的地位.债权人一旦投资,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无权干涉企业的管理过程.所以,债权人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信息,从而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由于有充分、真实的信息来源,债权人并不盲目地干预企业活动,而是当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才行使控制权.所以,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相机治理机制值得借鉴.通过债权人的相机治理地位及其运行机制,使债权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这些财权表现在: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和项目本身进行信用评级.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债权人对投资项目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债权人提供资金以后,为防范企业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必须密切监察经营人员的行为及企业的一般经营活动,尤其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确认,研究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事后监督的关键在于债权人对某一财务状况必须做出可置信行动,即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债权人承诺,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债权人将设法更换经理.

通过调整财权动态配置来优化公司财务治理,还应当强化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并形成银企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国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重塑银企关系机制可以考虑允许银行向企业投入股权资金.这样银行就可以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并使债权控制与股权控制相互补充.债权人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经营与财务,但在监督、财务决策、防范风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债权人从外部利益主体变成了准内部利益主体,对企业的财务治理起到了更重要的监督作用.探讨债权人作为内部利益主体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对我国金融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时间还不长,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作为公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也就存在相应的各种问题.而财权配置又在财务治理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核心,是灵魂.所以在财权配置中要注意多元化的配置,注意约束与激励机制的交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