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中的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963 浏览:120901

[摘 要]计量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就经济问题定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162-02

随着中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高速发展,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与国际高校接轨.计量经济学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也是国内对经济类问题定量研究的需要,对于我国经济类研究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首次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李南成,张卫东,2003).此后,国内各高校经济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并加强了经济数学、统计学等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有重要支撑课程的建设,鼓励运用计量建模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关注、最后欢迎的重要课程之一.

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且不同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本科教学课程整体设计、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建设及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选取上,均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此,本文基于对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不断增强.

1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费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李子奈,潘文卿,2010),体现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方法、重实证分析以及数学运用等特征(黄犚,张台秋,2008).整体而言,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运用经济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是对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于经济理论分析能力提出的要求.

(2)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计量建模基础上,大多需要采用样本数据进行计量估计,这就需要采集数据并进行处理.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计量估计有较强的影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搜索和处理技术.其中,数据的处理同样需要基于经济理论采集原始数据,并按照设定的变量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

(3)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计量经济学本身有着完善的理论,包括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及检验等;同时,也最终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完成经济检验、预测等任务,回归到经济学研究本身.所以说,该学科是一门源于实践,形成完善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计量经济学良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但是,同时也决定了计量经济学较高的学习难度.此外,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当.这里的课程设置主要指课程开设的时间及内容两部分.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是在学生完成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课程学习之后,并且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所以放在大学三年级时最为合适.实际的课程设置中,部分高校将该课程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这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由20世纪30年代计量经济学诞生开始,计量经济学发展迅猛,然而,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却是“一如既往”.在针对本科生的计量教学中,大多集中讲授简单线性回归、违背经典检测设的不同情况的分析与处理等,对于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估计、因果关系检验等高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缺少最起码的了解.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总是滞后于学科的最新发展,不利于学生计量经济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方雯,2010).

(2)对计量经济学中数学类内容的讲授方式不当.随着高校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高校课堂中板书讲授的方式逐渐被幻灯片代替.诚然,对于很多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幻灯片为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学生可以边看、边听、边学.但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的公式推导,该内容的讲授如果仍以幻灯片快速播放,则学生思维的进度是难以跟上的,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基础知识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统计、数学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计量经济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的建模是以对经济现象清晰、透彻的认识为前提的;同时,计量模型变量的设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模型检验等部分全部需要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且,在模型构建、检测设检验、模型估计等部分则对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并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理论.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好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并能灵活地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同时也为日后高等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基础薄弱,对计量经济学原理及方法理解困难,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2010).此外,部分学生经济学原理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也直接影响了对经济问题的分析、经济建模和变量的设定.

(4)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是制约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较强的数据收集能力是计量研究的有力保障;同时,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对数据短缺、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的处理均直接关系到估计结果的成败.然而,学生在进行计量研究时往往忽视了数据的处理,直接导致了回归结果的偏差.

(5)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差.由于课时有限,大部分教师将计量经济学学时放在了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案例演示、操作,对于计量软件使用的介绍有限,导致学生对计量软件不熟悉,操作能力较差,这也直接影响了计量经济学上机的效果(郑兵云,2010).同时,如Eviews、Sdata、SAS等计量软件均拥有较强大的功能,学生对计量软件的了解仅限于老师讲授的部分功能,这也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对高等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6)评价制度传统、单一.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计量经济学学习情况的检测仍以卷面测试为主,违背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也未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3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首先,从整体上,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

(2)有重点的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针对应用面广的高等数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通过课程设置、内容优化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基础性学科知识的掌握,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3)分配上机课时,加强学生对于计量软件的学习.鉴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课堂演示、软件操作集中学习、计量软件帮助文档学习等多个途径,促进学生对计量软件功能的了解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4)对计量经济学中不同内容的讲授方式区别对待.鉴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同学科知识具有不同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知识,尤其是对数学、统计学的公式推导等相关内容的讲授,应以教师课堂推导最为适宜,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促进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5)从内容选取、课程教学及评价制度几个方面,促进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的重点等方面,侧重于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经济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考察中,加强就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检验及预测分析能力的考察,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