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的再认识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79 浏览:104289

作文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是衡量学生的基础知识、读写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写作技巧高低的尺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由不会写到学会写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有它一定的顺序性和规律性,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引导、启发,让他们在生活中搜集好的材料,经过筛选,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文基本功表达出来外,更要在作文评语中谨慎用语,适度点拨,开导启迪,切不可吧学生当做成年人或者名人名家看待.

一、评语中的激励因素与消极因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是经过学生一定的加工才能成为一篇文章,学生是付出了一定劳动的成果,无论他们持什么态度完成,或者说完成的质量的好坏,我们都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劳动成果,选择恰当而又极具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从那短短的评语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寻找自己的“亮点”,搜寻自己作品中的“暗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吸取新的“动力”,这是作文课堂教学中无法发挥的作用.我们拿到学生的每一篇习作后,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能责备求全,要善于寻找学生写作中的“亮点”,评语要谨慎用语,多用激励语言,忌用指责、讽刺的语言,如“无稽之谈”、“文不对题”、“常常不清”、“语句不通”等一列“不”字句要特别禁用.


二、评语中的启发与诱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我们在教学应趁热打铁,以文为例,指导写作,这就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被大部分学生所乐于接受.而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在作文前,我们强调认真审题、如何打开思路,怎样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外,我们在评语中应多启发、引导,如“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能突出文章的中心”,“你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很不错了,望能够再进一步!”等简洁易懂的鼓励性的评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其应完成的作文,肯定他们的成绩进步外,还可以在评语中给他们“开个小灶”指明方向,如这样评语:“望多看书、看好书、积累好词好句,使语句更精练.”“望多观察,多积累.”“好的文章出自多次修改.”“采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写法,效果更好”等等.

三、评语中的等级效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评分制已逐渐有所淡化,但由于以前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分数或等级在学生的心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往往把发下来的作文本打开看的第一眼,就是看那鲜红的分数或等级,然后才是我们的评语,由此可见,分数或等级是我们评语中的关键一环,学生往往在这等级或分数的优劣上,决定今后的作为兴趣,若在分数等级上出现误差,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没有写作能力,以致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本来学生的写作基础,起点高低不同,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也应区别对待,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有一点优点或进步,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在每次的作文分数或等级上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即使那些写作态度不端正,甚至寥寥数语的文章也不能一棍打死.不妨在评语中做好“工作”,让他们好好想想,打开思路,重新修改几遍,直到一篇较好的文章产生以后,再正式誊入作文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打个醒目的分数或等级,使他们体会到辛勤劳动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好文章,修改自己的文章,在汗水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评语中的情感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评语不时会犯下以下两种错误:一种是只批改较好的习作,而将差生的写作扔在一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那本能的追求佳作的外,还有一种心理因素就是差生无救,就是批了也是出力不讨好.另一种是对好的习作批改详细,力求鼓励性、点拨性、启发性于一体,而差生或写个“查”字,或批上个日期,甚至打叉加重写,这些偏向性的批改态度实际上是歧视差生的一种表现,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两极分化严重,这显然与当前的教育改革背道而驰,是万万不可取的.反之评语和蔼可亲,情真意切,多予鼓励性、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则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字里行间里找到点点星火,明确自己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无形中又使师生感情产生了一次共鸣.

文如看山不喜平.评语也像一面镜子既能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能反映我们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是沟通师生心理的一座桥梁,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学会作文,还能以批促评,大大提高学生在作文中互评互改,自评自改的能力,使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减轻作文的恐惧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的境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