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史的另一种写法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08 浏览:105212

摘 要:人类学理论史有多种写法,不同的写法体现了对人类学史的不同理解,根据范式转移来理解人类学史不但有助于对各种理论本身的理解,也能够将人类学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关 键 词:人类学史;范式;国家传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94-01

中国学术界需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对于本身就源起于国外的学科来说,更应如此,在我们进行学科本土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国外的研究成果.人类学就是这样一门舶来学科,所以,我们在用自己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学的理论时,也必须重视国外学者看待它的方式,这种关于学科基础教育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手中这本由英国人类学家阿兰•,巴纳德(AlanBarnard)所著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就是这样一本与众不同的介绍西方人类学理论史的书.

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南非的猎人与牧民》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一书包括了从人类学的先驱者、进化论、一直到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以非常简明的线条勾勒出了整个人类学理论发展史,使读者很容易地就能从作者的理论视角来理解人类学的各种理论以及各种理论之间传承、批判关系.但是,简明是这本书的优点,却也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困扰,因为作者对各种理论只是作了一个简单地介绍和评价,在理论本身的具体内容上则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所以,在对人类学的各种理论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来阅读此书,将会轻松很多,并且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等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看待观念史方面的人类学理论的争论、国家传统与思想流派的发展,以及个人及他们介绍给学科的新见解的影响.”的确,不同的学者在看待同样的人类学历史时,看法是各不相同的,本书作者即是从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写作本书的.所以,当读者也从作者的写作视角来读这本书时,会事半功倍.通过阅读第一章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具体的理论思考方面,作者将其分成四个方面:问题,检测设,方法和证据.根据这一看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理论分成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这是微观层面的.另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历时”-“共时”-“互动”的范式变化来组织人类学理论史的.“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1922-1992),在序言中,库恩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但是,自然科学中的范式与社会科学中的范式转移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中,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自然科学家相信,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等至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很少会被完全抛弃.”这是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必须要注意的.阿兰•,巴纳德依据“范式”这一概念,将“历史学派”之后产生的“新进化论”放到了第三章,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我们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来理解这些理论.“在人类学中,在任何既定框架中的一套互为对立的理论观点方面和在理论层次的一个层面方面的思考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宏观层面的,即考虑的是整个理论发展史.所以,在这里笔者也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理解此书.


从微观层面来说,当我们把一个理论的四个方面即问题、检测设、方法和证据弄清楚后,可以说对这个理论的基本问题也就弄清楚了.拿古典进化论举例来说,问题:文化的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检测设:所有文化都是单线进化的,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沿着单一的发展线路以及同样的阶段在演变,即从蒙昧到文明.方法:田野调查、文献法和比较法(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证据: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了相似性.当然,这个功夫不是体现在这本书中的,这个微观层面的工作是需要我们结合阅读过的关于人类学理论的书籍来做的,此书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处理理论的方法.当我们将所有的人类学理论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解析后,一个个理论就都会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宏观层面来说,即以两张图来理解作者的思路.第一张图体现的是按“历时”-“共时”-“互动”范式转移的过程来人类学理论史的,表明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一张图体现在书中从第三章到第十章的内容当中.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体现的是历时的范式,五至八章体现的是共时的范式,第九、第十两章体现的是互动的范式.当然,不是所有理论都能完全被装入某一个范式之内,比如功能主义、阐释主义只是在某些方面属于共时性观点这个范式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在“共时”这个范式下,我们可以看到传播论是如何在表面上反对古典进化论而实际上却又对它进行补充的,也能看到新进化论是怎样继承、改造古典进化论的观点的,这体现的范式内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各范式下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比如共时范式下的结构主义理论是如何影响互动范式下的后结构主义、阐释主义这些理论流派的.当我们把这样一张人类学理论史的结构图画出来时,就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基本把握人类学理论史了.如果把视野拓展得更远一点,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下人类学学科产生之前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人类学的诞生的.当然,对于如何构建这张图,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此是将范式转移框架作为理解本书的一个入口的,所以按照作者的想法来做更合适.另一张图则体现了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即人类学的四个国家传统之间的关系图,这一张图又比第一张图高一层次,这是从学术传统的层面上来把握各个国家传统中的各个理论传承中那些一以贯之的东西的.通过这张图,我们能更进一步理解人类学理论史,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涂尔干如何影响法国人类学传统的,博厄斯是如何试图消除摩尔根对美国人类学的影响并建立对美国人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学派的.同样,这张图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各个国家传统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比如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众多美国人类学家远赴英伦进行人类学研究,而到了最近二十年,则是英国人类学家走进美国开展他们的人类学研究,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背后到底体现了什么变化?又如,结构主义是如何被英国人类学家吸收并纳入到他们的国家传统中去的?这些问题的思考都能增进我们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的.另外,还可以将曾经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人类学纳入到这张图中来,这样就能看到其它国家传统是如何与中国人类学互动的.当我们在国家传统的视野下再来阅读此书时,我们就会发现书中有一个不严谨的地方.作者在书中写道:“在这里没有必要再讲述这方面的故事,但这一事实可能应该铭记在心:社会学和人类学曾经有可能成为一门学科.”可是,当我们用国家传统的视角来看时,应该说,只是在法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曾经有可能成为一门学科,而不是整个人类学界.

在结束之前,笔者想再对此书的中文版的出版者们提出一个批评,因为同一个错字居然出现在两个版本中(2006年版及其修订版).这个错字在“单线进环论并不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因为很难就它展开争论.”一句中.

总之,阿兰•,巴纳德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类学的爱好者及学习者阅读的好书,而且值得我们读很多遍,慢慢去充分理解作者简洁文字背后所体现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