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考古学通》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03 浏览:26114

摘 要:《通论》在加强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方面,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社会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民族精神、提升个人内涵、锻炼学生开放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关 键 词:考古学;学生;素质培养;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99-02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就明确指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随着考古学的日益发展,不断有人对考古学的归属提出异议,但均不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基于考古学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少没有条件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为了弥补单纯历史学发展中的不足,也都竞相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课程,希望能够借古学的学术视野,为历史学科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本文就笔者多年从事《通论》的教学实际出发,以此学科特点为基础,试述《通论》在加强历史学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的作用及途径.

一、《通论》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1.课堂知识传授形式多样.考古学是一门直观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使学生掌握古代社会的发展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教学在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为主导的基础上,适合采用知识讲授和方法传授相结合,一般讲授和实践指导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后辅导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电子化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特别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使知识讲授和图片资料相印证,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模拟古代石器或陶器等器物的制作流程进行实践.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对古代生活的历史感知能力.对于建有文物陈列室的学校,可将课堂搬至文物馆,并和当地的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馆进行密切沟通,在授课期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和博物馆,增强学生对考古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文物的直观认识、感受.对于没有文物陈列室的学校,可以借助当地的民间家和博物馆的藏品进行直观教学.


2.课外辅导注重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实施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高校培养方案来讲,仅靠一篇毕业论文来完成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考古学在课堂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考古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很容易对某些器物以及演变形式产生兴趣,老师可抓住这些兴趣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在学生选题阶段,教师不加多的干涉,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指导.写作阶段,教师可在参考书籍及大体结构方面给予指导.这样,既保护了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又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其查找与筛选、分析与综合考古知识和资料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为以后从事学术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学术规范和经验基础.

3.加强与文博单位沟通,学生所学怎么写作社会.学生所学的考古、文物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少学校由于没有文物馆不具备进行社会实践的条件.而社会文博单位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传播到大众中间,却因为本单位没有足够多的人员编制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将学校将文博单位联系成为学生实习基地,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又可以解决文博单位因专业人员不足而造成的尴尬.可以选择专业知识扎实、普通话标准、乐于奉献的优秀学生进行包括讲解礼仪、技巧、姿态、手势的培训,培养学生讲解员,组成义务讲解队,利用周末和节检测日到博物馆进行讲解.

4.知识竞赛和展板制作增强专业技能.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有极强的表现欲,如果我们能提供一定的场景给学生,由他们展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必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检索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进而提升专业技能,为探究社会历史规律奠定良好基础.知识竞赛和展板制作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专业技能的好途径.竞赛的题目不能只是客观题,主观题目也要占一定的比例,主要考察学生对考古学文化的理解.展板制作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每期可以有不同的主题,稿件由学生撰写,展板照片可上传至网络,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5.观看考古题材的纪录片提升专业热情.实践证明,适量的视频资料能够激发人学习的热情.历史专业的学生参与考古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教师可借助计算机指导学生每周观看一部考古题材的纪录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考古学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陵墓制度,单纯的秦始皇兵马俑图片以及秦始皇陵平面布局示意图恐怕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也不必再费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更多的课件,CCTV10拍摄的《秦始皇陵》纪录片对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有争议的问题等进行了很全面的解说,由于纪录片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观看,教师只需要向学生提问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在观看视频时思考即可.

二、《通论》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1.考古学发展可以激励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从点滴做起.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了解世界的脚步也在突飞猛进的跟进.部分大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序失范现象,表现为盲目崇拜西方,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考古学的学习,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由于目前中国在某些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部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们科技一直远远落后于西方,进而对正在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产生轻视的心理,认为只要从国外引进现成的技术就行,再努力学习也赶不上西方.考古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科技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归纳,如杠杆、滑轮、翻车等,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在古代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2.考古学知识可以提升个人内涵.一个人的内涵是要从很多方面去体现的,言谈举止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要想使自身的言谈举止显得有品位,必须得扩充知识面,头脑充实了,知识渊博了,从内到外都显得有涵养.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对大多数人来讲并不陌生,但调查研究表明,不少学生虽然学习过历史,其历史综合、分析能力也不错,对文物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美术学、宗教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的文科知识背景,而不懂欣赏,不能发现、发掘文物的固有价值,很难从中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文物欣赏是能够从考古、历史、美术、音乐等方面进行较快提升个人修养的切入点.例如在进行器物类型专题讲解的过程中,侧重于器物的纹饰、造型风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讲授,引导学生增加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哲学知识,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掌握更多的宗教知识,使学生的胸怀扩大,超越功利,掌握更多的美学知识,使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

3.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性锻炼学生开放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学科属性上,考古学虽然归属人文学科,但起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也与考古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测量学、绘图、摄影、修复工艺、翻模、拓印等应用学科也是成为考古工作必备的技能,考古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与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通过对考古学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必须得到周围事物的支持,方能变得强壮.有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和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合作意识,锻炼其融入社会能力.

总之,充分发挥考古学学科特色和优势,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强实力、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历史学发展所需,更是考古学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