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52 浏览:20771

摘 要: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很多挑战,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亟需变革.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中,应该做到道德考核应该优先于勤能考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还需要加强监督机制以巩固教育效果.

关 键 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党内法治理念普及难点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Y035.

作者简介:蔡俊彬,吉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34-02

我国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组织者,是党和人民之间连接的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P我党历来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以此实现全党在思想上的一致,保持党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本色.但是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呈现诸多弊端,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新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等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并且探讨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以适应时代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路之弊端的分析,探讨如何使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需求,并且如何创新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真正实现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

一、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路的弊端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党员利益格局变化的考验与挑战.Q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路注重宣讲、会议、观摩,但是缺乏对被教育对象思想内涵的考察,缺乏反思互动,亦缺乏监督约束,存在很多不足.

(一)重政绩而轻思想

党员干部的选拔与考察需要追求“德政勤绩廉”,对“”的考核应该居于首位的,一个党员干部如果缺乏“”这一基本的条件,那么“政勤绩廉”也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我国当前对党员干部的考察过于追求政绩,而忽视道德思想.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处于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党员干部在岗位上创造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绩考核指标较为量化,非常明确,但是道德思想考核存在很多难点,标准模糊.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的优先地位,摈弃重政绩而轻思想道德的传统路线,正确的做法是在加强道德考核的基础上再考察政绩,换句话说,我们社会当前缺乏的不是能干的党员干部,而是既有较高道德责任感,又有办事能力和办事魄力的干部,因此党员干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任务应该转向为寻找“德政勤绩廉”的党员干部、培养“德政勤绩廉”的党员干部.

(二)重灌输而轻反思

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呈现阶段性、运动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向被教育对象灌输某些价值观念、理论体系,用“开会”的方式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实上,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原因有二:第一,纯粹的灌输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共鸣,媒体时常报道的某些官员在会场上睡着就是典型反映,这说明教育者宣讲什么、强调什么、灌输什么,受教育者并不关心;第二,重灌输而轻反思的教育方式不能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积极互动,双方缺乏默契的配合与互动.

(三)重警示而轻监督

重警示而轻监督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往往表现为一些所谓的成果展览,通过这些展览形成一种警示和威吓,告诉受教育者“如果你违反了党纪国法,你也会遭受如此的惩罚”.警示教育的意义不能忽视,但是效果不佳,这种以警示为基点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意义,或者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违反党纪国法将会遭受哪些惩罚,受教育者心中本来就是清楚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告诉受教育者,你将受到或者已经受到了哪些监督,从而使受教育者内心产生警醒.这是因为,有些党员干部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并不知道自己权力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受到哪些监督,从而导致了渎职与滥用权力.当然,强调监督教育的前提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制必须是完善的,这一点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适应性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模式、技巧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能几十年一成不变.我党在历史上通过“整风运动”保持了党的本色,这是我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相结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也应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相适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新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下一些挑战:第一,物质生活丰富后,党员干部面临更大的诱惑.从司法案例来看,党员干部违反党纪国法往往与经济犯罪有关,如权力寻租、权力勾兑,而其目的都指向经济利益;第二,法律监督机制没有跟上步伐,媒体监督、舆论监督的成效甚微.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内心警醒依然是必要的.但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思维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党员干部受到的利益诱惑增大而法律监督机制又不甚完善这一客观现实.

(二)新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点

新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点,笔者认为这些基本点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是我党的中坚,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法律意识,这是管理社会的必要技能,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素质;第二,注重教育的互动性.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呈现为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甚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都不在同一平台上,不在同一体系内,因此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互动性作为一个要点;第三,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就说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引入社会教育,如发挥公众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与监督作用,促进其“德政勤绩廉”的实现.

(三)新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模式

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呈现出单向性、警示性的特点,强调灌输,具有封闭性,缺乏互动与监督,这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作用.新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该在反思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做到如下几点:(1)通过法律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通过良性互动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党员干部的参与性;(3)通过公众教育、公众监督,实现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开放性.这一新模式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人们思想多元化的特点,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受教者的积极性.

三、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体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扬弃,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笔者认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道德考核应该优先于勤能考核

道德考核优于勤能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具有道德感(不仅仅包括公共道德,还包括政治道德)的人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调道德考核的重要性,在强调道德考核的前提下,再谈“政勤绩廉”.当然,什么是道德,如何开展道德考核,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难点,而勤能考核的标准则是明确的,如“勤”的考核可以通过出勤率等指标进行考核,“绩”的考核通过经济发展中GDP指标进行考核,而道德考核难有固定的标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正向.强调某些道德价值,要求受教育者能够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于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应该首先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其次强调党员干部的公共道德;第二,反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认为被教育者在道德上存在瑕疵,且教育无效的,应该给予其较低评级甚至对其弃而不用,不予选拔.

(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和警示,显然这种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互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路难以对接.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如下几点内容:第一,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第二,以辩论的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沟通,教育者不必居于权威的地位,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相处;第三,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自由的发言,在意见表达上实现畅通无阻.

(三)加强监督机制以巩固教育效果

监督是问责的基础,没有监督就没有问责.为保证党政领导干部正确用权、尽职尽责,必须建立起监督机制.R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的,制度监督是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约束人们的内心,而法律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两者不能混杂在一起.笔者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认为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公众参与、强化监督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加入法律监督、公众监督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对党员干部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使党员干部学习到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使党员干部知道自己到底受到哪些监督,其现实意义不可估量,更重要的是在加强监督机制,巩固教育效果的过程中如发现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存在不足和漏洞,还能够对制度完善起到正面作用.

总之,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呈现出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当前需要改革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强调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互动性,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注释:

P薛改辉.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几点思考.传承.2010(11).

Q严美贵.在创新机制中增强党员思想教育功能.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R李阳.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制度安排.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