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培养方案的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40 浏览:15637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93所[1],这些院校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但不可否认,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正面临着许多困境.困境一:旅游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行业内低就业率、高流失率.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很多空缺职位,特别是中高管理层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本科生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大量的本科生从事最基层的操作型工种最终导致流失.困境二:不少企业认为本科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困境三:旅游人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2].要改变目前的困境,我以为应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方法入手,进行大胆改革以顺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1旅游管理教学计划的改革

1.1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再定位.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3].这个目标实际上提出了旅游本科人才既是应用型人才又是研究型人才,这样的定位相对于当前的本科生来说,显然要求偏高.在应用型与研究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各本科院校往往首选高校的长项――理论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的特点,直接造成教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1.2主要课程要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目前各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多的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硬性规定的,如八十年代要求各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必须开设九门主干课程,加之政治、体育、英语、计算机、高数等必修课,能留给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就很少了,这样如何体现各校的培养方向和特色就成了问题.就是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今天看来也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另外,管理人才需要的职业精神、社会道德在什么课程中得到培养,主干课程经济学是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还是开设旅游经济学,这些问题值得从事旅游管理教育者深入研究探讨.

1.3课时分配的改革.目前的旅游管理本科段教学计划中,课时分配不合理,理论课特别是基础理论课时量偏大,实践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总量严重不足.在总课时中,基础课程如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约占十分之二,专业课程约占十分之五,实践课程包括军训、社会调查等等在内约占十分之二,其他如拓展课程占十分之一.当然,不同本科院校学分不完全一样,所占比重也略有差别,但总体上来看,对于这样一个强调应用型的学科,实验学分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由于是很多院校都将实践学分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因忙于找工作及写毕业论文,就连规定的学分也不能保证.而著名的康奈尔对4年制的旅游本科大学生,要求在4年内必须有800学时的实习[4],这相当于我国旅游本科生实习时数的一倍.

2教学大纲的改革

2.1现有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纵观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大纲,往往都十分注重理论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教学大纲体现不了知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大纲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表达不准确,理论要求过高,应用要求过低,甚至没有应用要求.学生学完“饭店管理”并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学了“导游业务”就是考了一百分仍然不能去带团.知识的传授方法单一,往往就是课堂讲授,在本科段的教学大纲中少见实践环节制定.这样的计划实施起来,难免照本宣科,再加之旅游管理的教材建设滞后,教材编者、讲者普遍缺乏行业实战经历,讲理论深度不够,讲实践可操作性差,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严重,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被行业内认可就在所难免了.

2.2解决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以为在本科段的教学大纲中应考虑将管理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分为两大块来计划,一块是应知部分;一块为应会部分.应知为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结合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管理理论,为将来的职业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应会部分主要是操作、实践.规定各门课程应掌握的实践知识,一是给执教者一个明确的目标,二是给学生一个方向,三是保证学生各项技能体系的完整性.这样既增加了计划的可操作性,也解决了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为将来本科生缩短一线工作时间作好了准备.

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管理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

3.1能力培养方案制定的必要性.旅游管理人才说到底是管理人才,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专业知识传授.如何在大学四年间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是众多管理类学院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很多学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导致社会对管理专业的设置产生的怀疑,甚至在2006年的上海大学校长论坛上有校长建议本科段取消工商管理专业.其理由就是年龄小,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阅历.我认为中国的本科生学管理之所以没有相应的知识和阅历,就是因为在大学教育期间封闭式教学,学生没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3.2管理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确定十个管理能力要素.如: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业的能力、组织能力、拓展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决策能力[5].这十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形成一个四年一贯制的完整体系.

3.2.1培养目标:写出漂亮的商业书面材料,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决策思想,运用文字表达方式,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培养干练高效的演讲风格;具备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

3.2.2培养措施(以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为例):①班级演讲;②分组讨论③师生对话;④商家节检测日推销员;⑤志愿者行动――宣传员;⑥义务导游员;⑦大学生辩论会;⑧人才市场自我推荐

时间安排:要求每学期不少于两项活动,注意全员的参与性.

考核办法:学生自评、同学测评、教师测评、接受单位测评相结合.按项目积分.总后总评分,计入学分总数.

4考核方法的改革

4.1现有考核方法的弊端.科学的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的具体导向作用.目前,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普通存在考核项目不全面、考核标准不具体、考核方法不科学,无法客观准确、公正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书面考核方式对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旅游管理的很多应用型课程来说,却不一定适用.因为实践能力卷面很难体现出来,由于考试的导向作用,学生平时对实践的掌握及能力的锻炼不够重视,即便参与了某些活动也因为考核的软约束而应付了事.学生成绩记录单中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他能力的高低,这种单一的考核导向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对旅游管理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4.2改进方法.一是打破现有的考核体系,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对不同的知识点、能力要求规定不同的考试形式,甚至在重点课程中,同一门课程用不同的考试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二是认真研究与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意义,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要能考核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践及能力的考核标准要细化,除了分值要求,还要具体到评分标准.

当然,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有所影响.培养方案只是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个目标,提供一个培养路径,要真正达到培养目标还需要多管齐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