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新课程常用教学模式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73 浏览:156625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化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变化,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来体现.

【关 键 词】初三;化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化学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建立起来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我们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后,感到《新教材》不好教,教材整体知识比较零散,知识体系没有旧教材明显,同时教材对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要求很高.如何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一系列能力,我们对初三化学教学摸式进行了初步探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广大同仁交流.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认识

通过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深入学习,端正思想,统一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起辅助和指导作用.(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进行意义建构.(3)强调合作学习,即在他人指导和相互协作中学习.(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更新课程理念,明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刻的教育改革,这轮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化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倡导要求把“探究”融于经常性的教学过程之中,注意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由此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从掌握学习迈向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强调知识本质的理解,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变化,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来体现,先进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研组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家积极探索,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常用教学模式.

3几种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结合我校教学具体实际,探索研究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建立几种不同的课型,然后根据不同课型,探究出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样就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揭示了一条基本思路,下面是我们教研组建立的几种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以前我们认为它是是课题探究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后,我们认为它贯穿于整个初三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贯穿了科学探究,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中心模式.

3.2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学生 目的

例如我讲“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首先老师出示用美人蕉(花冠)自制的指示剂,把它分装在三支小试管中,分别向这三支试管中滴入自来水、食醋、石灰水.学生观察到三种不同漂亮的颜色非常惊奇,兴趣大增,我又另取两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滴加几滴该指示剂,然后分别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发现滴入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和滴入食醋的试管变色相同,我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提出了“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同种指示剂变色相同?”,“同种酸能使不同指示剂变色相同吗?”等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猜想,并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探究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学生按照设计积极完成实验,老师指导、点拨.通过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再引导学生根据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出盐酸、硫酸的用途,即由性质到用途.

3.3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学生 目的

例如我讲“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景: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它是所有变化的最小粒子吗?如果原子可分,原子是由几部分构成,为什么对外不显电性?以激起学生质疑,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猜想、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原子的构成情况及不显电性的真实原因.随后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从书本中了解原子如何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如何?完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小组成员间相互讲述,借此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理解原子的构成,教师再展示课件予以补充,最后各小组归纳得出结论并应用理论解释一些具体问题.这样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建立起原子构成理论,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完整形成过程,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学模式还很多,上面三种是我们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等存在差异,就是相同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间都显示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初三化学课中有各种由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形成的课型,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初三化学存在众多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又是相对稳定的,不同内容的课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内部逻辑,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型模式.教学模式又是灵活的,学生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每堂课的内容也在变,因此这就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时的灵活.随着我们对各种课型和教学模式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我们将更理性更有成效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4实践后的思考:

经过三年的探究与实践,我发现上述几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教师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在理念上的“重知识传授、轻理论探究”及其在方法上的“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基本框架,一条基本思路,《新教材》在教师手中由“不好教变为好教、不顺手变为顺手”.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了对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和完善.

收稿日期:200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