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要为人间建造天堂”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24 浏览:31818

孟建民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82年南京工学院建筑学本科毕业,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孟建民始终保持在设计一线工作积极进行建筑创作,由其主持设计的重大工程项目有40多项.1991年孟建民参加设计的梅园周恩来纪念馆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991年南京雨花台纪念馆获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1992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获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最近获奖项目较为突出的是深圳基督教堂,2002年获深圳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3年获广东省优秀设计等奖.在建筑设计方面孟建张追求建筑创作的原创性,在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探求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1年,孟建民同志获选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编者按:在2006年底评出的第五届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的名单中,建筑专业有两位――孟建民与胡越.值得我们欣慰并高兴的是,这两人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下,由此,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多了两位年青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在创作、研究、探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述两位大师就是他们中的代表.2006年元月,《建筑创作》杂志社对两位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访问,并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进取的精神所折服.

借孟建民院长来北京出差之际,《建筑创作》杂志一行人对他进行了专访.孟院长就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新变化、建筑创作的原创性、建筑师责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印象最深的是他引用外国一位建筑大师的话:“建筑师的责任就是为人间建造天堂.”这句话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怎么写作社会”的企业理念可称为异曲同工.建筑以人为本,不管建筑外形多么奇特,构造如何复杂,其根本是要满足处在其中的人的感观与舒适度.优秀的建筑师很多,而大师少,在于设计过程中所带有的怎么写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孟建民院长在20多年从业过程中一丝不苟、勤勉努力的工作态度确实是今天青年建筑师学习的榜样.

《建筑创作》:首先祝贺您当选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请您谈谈获得大师后的心情与感想.

孟建民:当选上大师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从1982年我毕业算起,到现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已经有24年,荣获这样一个称号是对我从业这些年来的肯定.我想应该感谢很多人,我的老师、家人、朋友、以及业内外众多专家,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和肯定,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我同年代的建筑师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人,能够在他们中胜出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运.但获得这个称号并不表示就是最优秀的,因此,今后我还是会怀着一种谦虚的态度,继续学习提高,将自己的职业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来看.我会把这个称号当成事业新的开端,而不是结束,争取做出更多的成绩.“大师”对我来说,包含着感谢、幸运、责任、新的起点.不久前深圳市召开的规划设计大会上,市主管部门认为获得这个称号既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也是国家对深圳市建筑行业的肯定.


《建筑创作》:2001年我刊曾当面向您请教,当时您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对建筑设计的追求及理解,这几年来您在建筑创作上又有哪些新的成果及研究.

孟建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对建筑设计的观念、设计的成熟度都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这是靠时间的积累和工作的历练获得的.现在对建筑的理解更加深化.前十几年心态有些浮躁,看问题比较简单化、表面化,感性占上风,现在思考以及看待问题更深入全面,一些想法也更加理性.这也是随着国家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浮躁的尘埃往下沉了,建筑师能沉下心来真正搞一些精品建筑的设计,而过去则是一味求速度、求产值,这和当时社会的大风气有关,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虽然现在建设速度还是很快,但是建筑师有一种自省、反思的趋势出现,更加趋于理性了.这是我本人的一种体验,也是我们整个行业的一个走势.过去搞设计一味追求造型,现在在追求造型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的东西,更关注空间的品质.以前建筑师努力把外形做得很大、很张扬,去吸引眼球,而现在外表可能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盒子,但进去以后的空间设计让人很兴奋.现在建筑师更追求内在,对绿色、环保也更关注,对结构、限价、内部设备等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建筑创作》:五年前您曾就有关原创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时您引用了齐白石先生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几年后的今天您对中国建筑设计原创性的发展有何新的观点及看法.

孟建民:深圳的城市建设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近十年建筑创作从模仿走向原创的典型性反映,现在仍处在过渡期,虽然我们不全是原创,但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像现在住宅的中国风,追求自我文化的表现,体现本土化.不再像以前“全部拿来”,“一味抄袭”,认为都是洋的好.这说明中国建筑师在努力寻找本土文化.至于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情况,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外设计水平差异较大,我们的建筑师还不会走又怎么能跑,所以只能模仿别人.再有就是整个建设速度太快,根本不允许建筑师停下来思考.在这个情况下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走捷径.很多建筑师可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先抄别人的,等以后时间充裕再自己创作,但是一旦形成这种坏习惯以后就很难改回来了.

《建筑创作》:您在一次建筑师沙龙上说过“对于创作,我们要不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过去的作品有没有值得反思的:我们要不要自我更新,要不要自我突破”.从1991年您到深圳工作至今已有15年多的时间,您所做的工程设计及方案已有上百项之多,获奖也已经很多,您现在是否也在面临一个更新突破的问题,特别是当上大师之后,这种更新和突破更加明显地摆在您的面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孟建民:如果建筑师失去一种自省能力,就很难有进步.这使我想到了跳蚤效应,跳蚤弹跳能力非常高,是它身高的100多倍,科学家做了实验,开始用罩子把它罩住,它跳起来总是比罩子低一点.将罩子不断往下压,它最后不能跳,只能爬,变成爬蚤了.同样,我们建筑师在设计时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罩子,各种限制,一碰赶快就下来了:一旦没有这些限制,我们是不是还能跳那么高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反省、更新、提醒自己,寻找设计弹性点,来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

《建筑创作》:建筑师的职业就是要建造城市,不能说建筑师拿建筑当做练习,但是我们的城市里遍布建筑垃圾,这是一个职业建筑师不负责任的心态的表现,这个危害是后患无穷的.

孟建民:我认为,客观来讲,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来这种情况会慢慢好转,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绕不过去的必然过程.重要的是,这不代表建筑师就不用进行反思.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国外的建筑在人文、功能等方面整体品质都比较高,而中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建筑已经有一种视觉的麻木、钝化,人们对一些丑陋的文化表现得熟视无睹.作为职业建筑师我们能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但不是每个市民都有这种能力.我一直提倡建筑的素养,以及建筑鉴赏在大众中的普及,不仅仅是在业内,而是全民都应该提高这种素质,否则单纯靠建筑师的力量去改变是不够的.

《建筑创作》:原创在任何行业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也只有原创才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一把标尺.

孟建民:对于画家来说,如果每幅作品都一样,失去创新,那他就不叫画家了.建筑师也是一样的,这样就只能算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师和创作这个灵魂是分不开的.建筑创作本身叫创作而不叫模仿,创作的灵魂就是创,再加一个字就是原创.所以坚持建筑设计的原创是建筑师的魂.为什么我们的建筑师中跟国外模仿的那么多,就是我们总是跟着人家走,直接导致发挥、想象的空间变的很有限了.等过了一定时间,我们的设计水平赶上国外建筑师,就能有自己的风格了.

《建筑创作》:2006年9月亚洲建筑师大会时,您以“失重下的创意”为主题,介绍了两个您所做的设计方案,请您对“失重”一说解释的更加深入一些同时也请您就建筑师如何在失重条件下依然做好建筑创作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及体会.

孟建民:失重下的创意强调的是建筑师创作的一种状态.我们既要受一些条件的约束,在此过程中也要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努力摆脱各种束缚.失重的意思就是连重力都摆脱了,任思绪自由放飞,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原创作品.虽然是失重下的创意,但还是需要有一根理性的线牵着,不是挂在天上的,而是能建起来.这里面有很多严密的逻辑贯穿其中.现在建筑师受到各种约束太多了,而这种约束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我认为,只有解放自我才能做出真正的原创.

《建筑创作》:做出精品建筑是每一个建筑师梦寐以求的事,但能够成为精品建筑的则少之又少,但至少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朝着精品建筑的方向努力对城市形象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孟建民:对于精品建筑的定义,我有一个理论叫“气球说”.精品建筑就是相对完美的东西,一个精品建筑你无论远看近看,从大局到细节,从各个方面都挑不出大的瑕疵,这才叫精品建筑.就好比一个气球,不能有小针眼,否则就吹不起来.所谓的精品建筑体现的是一种完整性.很多人说大师做出来的建筑也不是没有瑕疵,这些小毛病可以解释为一个痔,是生命体里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谈的都是那种能感染人,让人看后能为之一震的有生命力的建筑,这些才堪称经典.我想起外国一位建筑大师讲的:“建筑师的责任是在人间建造天堂”.我听了之后为之一震,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师.我们哪一个建筑师能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做设计.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追求,给人间建造天堂.我自己看了以后很惭愧,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到这样一个高度,那是国际顶级大师说的,他对自己的定位太高了,所以才能做出这么多的精品.

《建筑创作》:有些职业建筑师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才思枯竭的烦恼,建筑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有新思想、新火花冲击的职业,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开阔自己的思路,不断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与灵感.

孟建民:我一些创作思想的提升与接触一些艺术家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建筑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圈子里,要多和各种类型的人尤其是艺术家交流,因为艺术家和我们是相通的,他们更强调带有生命力的创作.我有一个朋友,他曾对我提出严厉的指责和批判:“中国建筑界就被你们搞成这个样子!我们这些搞艺术的实在看不过去了,我们要强行介入,改变建筑界.”我听完很受刺激,平时我们听到好的声音太多了.业内有个问题,就是批判性的声音太少.我认为有时候听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反而能使人警醒.我一直提倡应该有建筑批判,建筑评论和建筑批判对建筑师是苦口良药,没有建筑评论这个社会就缺乏对建筑的标识.多看一些评论更易于建立一些建筑是非观,现在说好说坏完全是凭感觉,评论多了相对的理性也会增多.当代艺术家的本质就是批判性的,他们的作品绝对含有批判,对社会的批判对不良现象的批判甚至对政治的批判,当然这也是有限度的.在对大众宣传和鉴赏力提升以外,在业内以及公众中应该提倡建筑评论和批判.建筑评论最好不要由建筑师本人来做,以第三人或者一批专业的评论人士.建筑评论家应该很敏锐,评论出的东西很到位,可以让人信服.这样的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才有希望.现在还没形成系统,完全是个人在发表看法.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取一些外界的东西来充实自己.首先,作为一个建筑师要敢于和艺术家合作,虽然有些方面艺术家的做法看起来比较幼稚,但是不要排斥他们.我比较推崇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结合,这种结合能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甚至相互批判也好,但是能产生出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作者:王雯淼,《建筑创作》杂志社 记者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收稿日期: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