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励志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4 浏览:7731

摘 要:通过分析励志教育的历史含义与时代内涵,同时列举了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励志教育的解决方法和实践途径.

关 键 词: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61-02

1励志教育的历史与时代内涵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为学》中的点睛之笔,在我们小学时代就告诉了我们立志的重要性: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励志”,这一词语在我国古籍中也均有记载,“励”,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劝勉之意.“志”有志气、志向、意志之意.即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志谓心志,”所谓“志”,就是“心之所之(止)”,是心中的理想和目标.而“励志”在《辞海》中解释为“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

《周易•,乾卦象传》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志向和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就是在坚持和实现既定志向和理想目标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意念和顽强的毅力.中国古代学者不仅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意志,而且强调要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练意志.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都告诫我们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免不了经历这样的磨练,也就是需要经历一个“砺志”的过程.

朱熹曾经解释“志”的含义为“志者,心之所之也”,即“志”是“心”所指向和用力的地方.“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教育异常发达,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南宋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南宋书院把“励志教育”的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我们当代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教育虽相去甚远,但在其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在南宋书院教育中被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念,也适用于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的励志教育主要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学、成功学和自我效能理论,最终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动机以及成功,培养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并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成功品质.从生活上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的努力,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引导学生拼搏奋斗,并为学生实现志向创造条件,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同时还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巧妙利用励志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励志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范畴,励志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着眼于人的全面塑造与发展,并采用外部激励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大学生“内知荣辱,外树新风”,成为德才兼备的天之骄子,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拼搏奋斗.吴铭,邓江认为:“德育范畴内的励志教育不仅应帮助大学生立志,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而且应该着眼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增进大学生自我激励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大学生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加强大学生生涯发展观念的引导与建立.

2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大学生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缺乏明确的理想追求.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了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资财富迅速膨胀的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风靡一时,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地位,荒芜精神家园,导致精神缺失.在这种物欲横流、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的环境里,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焦躁、烦躁、急躁、浮躁、暴躁).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甚至盲目的攀比、炫富,缺乏理想追求,缺乏坚定如一、执著不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只有加强励志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道德修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才能获得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思想政治素养不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目前在大学生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的思想非常盛行.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在做任何事情时应该尽量的保证自己的个人利益,并把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交换关系.有些同学公开宣扬损人利己不道德,大公无私太虚伪太高尚,最安全的做法是利己不损人.因此时时处处都从“利己”出发,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对同学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一旦集体与个人发生矛盾,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大吵大闹、不讲道理.这部分同学虽然不经常公开自己的观点,但在集体活动、集体生活中表现的消极态度、抵触情绪,往往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集体纪律涣散、毫无生气、整体素质下降.而在评优和评奖学金等关乎个人利益时却挤的头破血流、互相猜忌、争斗,导致班集体内部的不团结.


(3)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当前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其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培养教育,而大学生在课后所接受的励志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励志教育书籍,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励志教育书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最近《中国青年报》揭露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是“伪书”,使“励志”书籍陷入信誉危机.这本“伪书”已流行了大半年,据称已卖出了200万册.其实,“伪书”之盛,正说明“励志”之热.当今的“励志”业,舶来品最俏,而且内容大多相似并且空洞乏味.鲜活而生动的励志教育书籍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应用于现实而改变现实,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励志书籍大多只能够使年轻人暂时激愤一下懒惰的神经,而无法从根本上从生活中解决问题.给我们大多数人留下的映像是:“励志书当时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工作中一点用处都没有.”

3创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践途径

3.1励志教育与校训教育相结合

大学校训指导大学精神,形成统一的大学文化,塑造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品质,为科研、学习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学术环境,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它通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好的校训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在我国的众多大学中,有着不同内容的校训,可以用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人奋斗的力量和德性的美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成了清华大学人的标志与骄傲.校训并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工具,有形有色有声,但校训可以寓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可以时刻感受到它并加以内化,在朝夕日染长久的熏陶下,学生在无形中将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倾向和价值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可以把校训的精神传承下去,对于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校校风有着积极的作用.

校训的激励功能是指校训对学校的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并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挖掘人的潜能,导向人的行为,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且使人的行为受体产生最大的收益和效益.校训的激励功能影响着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并能加强和引导,维持人的行为.一则好的校训往往具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它能够唤起学生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动力和勇气,在关键时刻还能够给学生警醒、催人奋进、激励学生不断的追求,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航标.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简明扼要,取义高远,它的激励功能体现在它以“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特定内涵,鞭策整个三峡大学的学生探求真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也激励着三峡大学的全体职工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勤劳奉献.

3.2励志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把励志教育的思想和宗旨应用到社团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2005年1月13日,共青团、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励志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把励志教育与社团活动渗透在一起,可相互补充并发挥出相得益彰的作用.例如三峡大学每一年一次的社团读书月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了人格、充实了生命.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的思想更加强烈.营造了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的良好氛围,巩固了学风校风建设.

3.3励志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种困惑,过去的奋斗目标是为了上大学,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废寝忘食、日拼夜搏.但等上了大学后,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目标实现了,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虽还有一部分同学仍然保持着奋斗进取的热情,但是对于自己的下一部目标却很茫然.针对这些普遍情况,应该把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德育范畴的励志教育不仅应帮助大学生立志,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而且应该着眼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让大学生保持自我激励的长效性和连续性.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大学生的普遍规律和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2004年7月三峡大学成立的“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就成功实现了励志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完美结合.三峡大学设置的“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是一个建制式高校德育实验室,是思想品德课理论教学的合理延伸,它致力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养成和人生发展倾向的跟踪关怀与观念指导.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大学阶段的人生发展规划、贫困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导、大学生的人际困难疏导、大学生的情感冲突调适、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商谈、人生价值的取向与实现、人生态度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等等.五年来,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为迷茫的学生拨开眼前迷雾,找到人生的灯塔,五年来,人生发展设计室帮助绝望的学子重拾信心和勇气,找到人生的动力,五年来,人生发展设计室疏导和化解了无数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充溢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念积极面对生活.励志教育与生涯教育的完美结合,明确了大学生的目标,激励了大学生的意志,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了贡献.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体现时代的脉搏和气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根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以及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地加强励志教育,使励志教育无声地浸润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使励志成才成为中国大学生特有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