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意洋溢的城市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34 浏览:30982

“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开播于1973年的电视剧《狮子山下》前后历时21年,其主题曲《狮子山下》被誉为“香港市歌”,写出了香港草根阶层自强不息的旺盛斗志.

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时至今日,香港参加2010年世,展示现代化、自由和开放之际,缔造繁荣的“狮子山下”草根精神不可忘却.

解析香港馆六要素

世界博览会(EXPO),原称万国博览会.1894年,清末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在他看来,“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开其始,以公司持其继,以税则要其终.”博览会可以推动“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

香港之于世界博览会,继1970年日本大阪世、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之后,至2010年已是第三次参加.三次世见证香港变迁,以及与内地融合的进程.

紧扣2010年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香港馆提出“无限城市”的理念,展示香港人无限的潜力和创意,反映香港社会的现代化、自由和开放.

香港馆“无限城市”的主题涵盖六个元素:

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建设,与世界和国内城市紧密联系,

四通八达及高效能的境内交通网络,

通讯科技设施先进,沟通无间断,

资金、货物及信息自由流通,怎么写作中国及全球,

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创意洋溢――展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会及创意之都,

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展示如何在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市区重建、环境保护及全民教育等方面取得平衡,以提升现代城市生活素质.

主题六元素的第一项侧重地理条件,二、三项可谓典型的器物文明,第四、六项是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六元素之精神核心是: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创意洋溢.

这也是此番香港参展与世博理念最相吻合之处.

从小渔村到远东巨埠,香港精神从何而来

市民自治带来活力

世理念来自于代表近现代文明的“自由贸易”理想.缺少淡水资源、地理位置独特的香港,率先加入了这一秩序.

自由贸易对社会体制有特定的要求.

自由贸易造就城市,缘于其激发了社会分工的力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例如搬运工人,就只能在大都市生活等在苏格兰高地那样僻远的内地,甚至维持不了一个专门造铁钉的工人.”

关于传统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亚当斯密论述如下:“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香港就是由传统体制演变、带来经济腾飞的例证.香港社会、经济、文化之成长,依托于社会分工带来的,超越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具有基本人权的市民之自治系统.

市民自治系统源于中世纪欧洲.那时,该区域市镇获得封建诸侯的特许状而有豁免权,自治市民有权自行立法,各诸侯不能直接向市民肆意抽税.按西欧一般的习惯法,只要在城市里居留一年零一天,即成为市民.

直到1930年代,香港与上海乃是最先引进、建立现代城市制度的两个大都市.1932年,南非联邦大法官费唐在经过2年独立调查后,发布3卷本《费唐报告》,认为上海(租界)是一个自我治理的城市,换言之,上海引进了一整套现代城市制度.

香港与上海租界的城市管理模式十分相近,且香港的演变更为完整.早期港英政府对华人实施压迫式的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政策,后期逐步放宽管制,并被迫趋向港人自治,从而为香港的市民社会带来了持久活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积极不干预”政策

1906年,米兰世有一个特别展馆,陈列的不是机器、农产品、工艺品,而是保险法、相互救济法、合作会社等.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也延续了这一特点,开展社会问题的交流,设馆展示社会管理制度,比如慈善制度、养老方法、社会保险、工会组织等.

城市管理、经济体制的进步,源于市民自治的发展与成熟.

众所周知,香港公共财政的政策原则为“积极不干预”.所谓积极不干预,指的是只有当遭遇对整体经济有重大不利影响的问题时,政府方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必要的干预加以解决.

“积极不干预”的另一面,就是市民自治.积极不干预的基础则是法制文明.

基于积极不干预政策,香港政府信奉自由经济,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只承担监管和推动市场角色,不与民争利.多年来,香港政府的公共财政理念为“审慎理财、量入为出、简单而低税率制、以及‘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方针”,尽量避免对市场作直接干预.

市民自治在经济层面,就是自由经济、草根奋斗.支撑香港经济的中小企业,就是一群狮子山下的“蚂蚁雄兵”.法制文明则维持了自由经济的健康轨迹.

1997年回归祖国,香港民众得到“港人治港”的承诺,标志市民自治及法制文明受到政府的尊重和认可.

创意洋溢推动转型

基于市民自治,香港之核心竞争力衍生为活跃的创造力.市民自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就是法律保障下的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香港的历次经济转型,展示了港人的创造力与随机应变.

香港三次参展世博,记录了城市经济的转型轨迹:

1960年代,香港确立了外向型经济政策,起初由家庭式的小企业向世界推广产品.在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还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随后开始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在1970年达至顶峰,为30.9%,对就业的直接贡献达45.3%.

1970年的大阪世上,首次亮相的香港展馆以一艘中国传统大帆船作为外观,坐落在人工湖上,凸显香港是个海港城市.展馆分三部分,分别讲述香港社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转变、工业贸易发展及香港文化遗产.

大阪世博香港展馆记录了香港经济从单纯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第一次转型.1970年即为工业化时期与其后多元化时期(1970~1980年)分野.

从上世纪80年始,香港制造业大量转移到珠三角,香港本地各类怎么写作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从制造业向怎么写作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怎么写作业比重猛增.在1986年温哥华世上,香港馆以运输、金融、贸易和通讯为主题,以竹棚围绕,象征“香港永远在建设中”,动力源源不绝.其背景是,香港厂商在中国内地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由港商拥有和管理的制造业群体,规模远超香港本地制造业.

现代怎么写作业之都

历次经济转型中,香港企业家多为草根创业,从第一线做起,逐步在目标市场站稳脚跟,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1965年塑胶花生产正在蓬勃发展,在遭受美国大批退货的打击后,香港企业家通过开辟新市场、改换品种等方法度过危机,打开了新的局面.

到了2010年世,香港馆提出“无限城市”理念,强调香港社会的现代化、自由和开放,展示香港与内地、与全世界紧密联系,以及香港在资金、资讯、意念与知识方面的自由交流.

香港能成为亚洲现代怎么写作业之翘楚,更是源于城市活力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创造力释放.因为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方有创意洋溢.

当前香港以现代怎么写作业傲视亚洲,从进出口贸易、金融业、旅游业到运输业,无一不是筚路蓝缕,夹缝中做大.

香港位于东西方贸易交汇点,市场开放,低关税,进出口贸易自由.香港一年有约70个重点展览项目,约有1/3的参展商来自海外及内地,堪称亚洲博览会之都.温家宝总理在接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时,确认香港是“国家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及基地”,肯定了香港举办国际性会议及展览的能力和地位.

最具有世博精神的城市,应当是能够长期高效举办博览会的城市.

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

管理创新样板

创意洋溢,不仅在于商业模式创新.公共管理领域同样体现港人创新精神.

有一点值得关注.历数早期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乃至1910年南洋劝业会、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暴露出共同的几个问题――企业动力不足,官与民争利,技术创新匮乏等,导致“涉博婚姻”并不持久:

从清末到民国,举办博览会实际为“官督商办”,厂商参展缺乏利益驱动、自主意识和自我组织能力,政治色彩浓厚,财务问题长期困扰举办机构.对博览会非但敷衍塞责,有时竟趁火打劫、借机敛财,中国开明士绅和官僚对博览会的理解,多停留在“坚船利炮”、“质优价廉”层次,历数各届中国得奖产品以丝、茶、酒、工艺品居多,机械类甚少.


相比之下,为了确保博览会的可持续性,港人的创造力、制度创新力令人刮目:

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创制,较好地解决了前述博览会瓶颈.

30多年前,贸发局首开展览业局面,办了许多亏钱的展览.很多中小企业第一张订单,就是由此类展览中得到.贸发局是一个推广全球贸易的公营机构,为香港制造商、贸易商及怎么写作出口商怎么写作,特别针对香港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小企业,举办各种推广活动,包括香港珠宝展、香港礼品展、香港玩具展及香港电子展等.

1988年,贸发局建成当时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会议展览中心.1997年建成的会展中心二期,更是香港的新地标.时至今日,按面积计算,贸发局的展览约占全港所有展览总面积的一半.从拓展贸易到拓展怎么写作业,业已成为香港商贸基建的一部分.贸发局的经费来源,是进出口的报关费,而不是场租.基于“为民争利”原则,如果某个展览民间已经办得很成熟,政府将不再举办竞争性展会.

除了贸发局,旨在提高香港产品竞争力的生产力促进局,以及“勇创海外贸易,全凭出口保险”的出口信用保险局,都是香港在经贸领域管理创新的体现.至于廉政公署,更是华人社会革命性的创新产品.

随机应变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在百年前参观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后点评:“赛会(博览会)不仅为振兴商务而已也,若武备、若交通、若教育,凡有关系之物,无不可以与会.”

由此观之,香港此番参展2010年上海世,展示“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创意洋溢”等香港精神,实为抓住了要害.

近十年来,相对上海之高速发展,香港成长势头趋缓.2010年之后的上海,不再是2010年之前的上海.面对踏上新台阶、戴上世、走在全球聚光灯下的上海,曾经独立潮头的香港何以应对

展望未来,香港的独特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渐行渐远,东方之珠要想重放光彩,切不可作茧自缚,仍需返本复初.香港所长不在于制之运作,只有牢牢维系法制文明、市民自治体系,尊重人权、自由,保持社会和谐与创新活力,方有健康成长之将来.

香港如能保有城市活力,借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全心融合内地经济、引领南中国,凭借凝聚创造力之随机应变传统,仍然有望把握大变动时代之新一轮发展契机.恰如香港旅游发展局开展的宣传活动名:“这一刻上海,下一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