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1 浏览:17627

一、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

(一)对就业量的影响

1、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短期内使企业用工人数绝对减少,萎缩劳动力需求,长期具有刺激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作用.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从而刺激企业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要想嫌取正常利润并打算长期驻足于某一行业,其产品应当不低于平均成本.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由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减少,生产既定产出量的单位成本都会相应地降低,这也为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产品降价对刺激劳动力需求极其重要,因为它可以拉动产品需求,扩大整个行业的销售水平和生产规模,从而扩张整个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信息化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一些产业萧条、萎缩或倒闭,造成该产业劳动者失去工作,同时使一些新的产业得到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信息化不仅仅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使一些不符合消费倾向的产品逐渐减产或停产,进而使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倒闭或破产,使整个行业或产业退出生产领域,摧毁旧的工作岗位,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被不断挤出,造成该行业或产业的劳动力被迫失去工作.同时信息化通过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信息消费产生更高的需求,使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信息活动的信息产业迅速扩张,创造新型就业岗位.

3、信息技术应用造成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劳动者从劳动者队伍中被挤出和淘汰.信息技术应用将对就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被技术进步所挤出的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采用信息技术的传统产业或新兴的信息产业的需求时,即使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也难以找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甚至从劳动者队伍中淘汰出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对劳动力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还将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在网络经济时代,缺乏网络工作经验和技能,无法适应网络工作模式的劳动者会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

4、信息技术使产业结构重新调整,造成不同产业间劳动力流动加剧,摩擦性失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关口,也是我国改革的重点,它并不是采用信息技术的直接产物,但信息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渗透将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份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份中不断摧毁大量旧的工作岗位.这无疑加剧劳动力的流动性,而工作机会和寻求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平稳地发生,结果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工作,引起摩擦性失业.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短期的摩擦性失业者将变成长期的结构性失业者.

(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年龄结构.知识老化的大龄劳动力转岗就业难,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年轻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加.信息化对就业年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年龄段的劳动力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更新换代之频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难度.从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中的年龄结构来看,近几年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数分布在16-34岁这一年龄段,明显趋于年轻化.虽然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不能代表所有行业的就业年龄结构,但随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将会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信息产业的这种就业年龄结构也会逐渐影响其他行业的就业结构.

2、知识结构.大学以上的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加,低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大学以上高素质劳动力不仅通过国家高等教育直接掌握基本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对环境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无疑会使劳动力需求偏向于该群体.与此相对应,对于只有初高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来讲,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远不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将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

(三)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信息化建设过程是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较高的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必将改变劳动力结构,增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劳动力需求,逐步减少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员.根据刘易斯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型,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机制是:在城市预期收入乘以找到工作的概率大于在农村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将会进一步减少城镇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员,改变城镇就业需求结构,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难度更大.

二、启示及对策

1、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建设使我国的劳动就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特点.针对新的形势,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加大力度研究解决对策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不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可能解决社会经济的均衡、持久、健康发展.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战略,至少要延续半个世纪,它将对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国家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会产生诸多新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充分研究分析信息化建设对就业等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启示,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在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基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解决与日俱增的就业需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规模,人数多,文化程度和技术要求不高,往往具有投资较少、见效快的特点,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是普通劳动者较好的就业场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目前的城市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被信息技术替代、挤出、淘汰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失业者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劳动权利,同时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国民经济中的高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协调发展.

3、适应新形势,调整劳动力教育结构,加强培训,以适应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

信息化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年龄结构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上.这要求政府必须对劳动力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在短期内为切实解决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培训网络.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单位培训.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本单位的职工进行经常的技能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要,减少失业源.其二,政府培训.政府从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际出发,对本地区的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分门别类地定向培训,使他们有能力走上新的岗位.在长期,各类院校、职业学校应适当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针对目前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加大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力度,将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各类人才的基本素质来培养,拓宽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他们走出校园后迅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这也是从根本上优化劳动力、优化就业结构的举措.其次,加强成人再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终生教育教育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