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2 浏览:12805

摘 要: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提高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短、平、快、灵”的培训模式,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

关 键 词:天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实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现代化.

一、天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定位不准

近年来,尽管、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民教育培训存在定位不准,相关部门及有农业区县的管理者未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缺少必要的政府统筹.有的地方对农民培训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配合组织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推动.部分农民的学习意识较为淡薄,主动接受教育的能动性不强,缺乏接受再教育获取知识的意识.这也充分暴露了多年来由于培训工作欠规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在机构建设方面,农民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相关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怎么写作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在政策措施方面,缺乏相关立法和规划的实施细则,对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监督和怎么写作.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怎么写作措施跟不上,农民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外出务工的农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在管理运行方面,尚未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各方面参与、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农民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不足且分散

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电教设备、监测设备等怎么写作装备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体系整体功能较弱,尤其是系统公共怎么写作能力、实践实训能力不能适应大规模农民培训的需要;培训的后续怎么写作体系不健全,缺乏农民与培训机构持续长效信息交流、跟踪的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各区县分布不均衡,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在区县级培训机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推广培训人员较少,部分人员没有受过正式的专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欠缺.且大多数老师都是,不便于统一管理,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天津市农民培训工作参与机构繁多、培训部门分散经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管理体制缺乏协调,存在职能重复、培训内容不衔接等现象.阻碍了教育培训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推动.

(四)经费投入无保障

农民培训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农民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虽然各区县情况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由区县、乡镇两级财政负担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教师的工资;办学开办费、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数额较少.由于缺少原始积累.乡镇一级的培训机构不少是有名无实,有办学场地的大多也只有简陋的教室和陈旧的桌椅,普遍存在办学缺少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经费、工作缺少人手、培训缺少内容、发展缺少支点等问题.此外,农民培训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又很薄弱.

(五)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

调查显示,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中,选择“内容不切合实际”的占受访农户23%,这说明我们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有的地方农民培训是大杂烩式.既不管农民文化素质高低.也不分职业特点和年龄层次,课程设置都相同.培训对象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安排上也欠灵活.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按照培训机构意志制定,与农民需要、社会需求有脱节.针对性欠缺,地区特色不够突出,不能充分满足郊区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需要.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的矛盾突出,然而培训和就业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培训机构专业和课程设置离实际较远,部分技能培训没有实现就业.

二、天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提高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广、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管理,树立新的理念.

1 树立城乡一体化培训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培训观念.这种培训观念突破了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城乡分割思想,以促进农民就业转移为目标,强调农村与城市的紧密合作、相互促进.重视农村的现实需要和本土文化,不断汲取城市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进手段.既传授农民“养猪”、“种田”等实用经验.也传播那些目前看来脱离农村实际的现代化、国际化知识.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公民,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农村培训非“离农”即“向农”的对立观念,肩负起培育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就业转移双重任务,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2 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人力资本形成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一种是非正规教育,即“边干边学”或在职培训.农民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后一种途径.培训属于教育,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对农民个体而言.培训可以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增加个人收入;就社会或用工单位而言,培训为可以提供素质更高、技能更强的农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应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民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支撑.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要按照“依照农民意愿开班、依据市场订单开课、依托市场机制培训、依靠社会广泛参与”的思路,把农民教育培训以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为主尽快转到部门、职业培训机构、专业合作组织联动上来.通过整合资源,各方携手,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相衔接.要列出包括机构、内容、费用和教师等相关的农民教育培训“菜单”发给农户.让农民自己“点菜”,转变农民想学无处学、培训机构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局面.二是短期和中长期培训相衔接.坚持多样化办学,把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农民短期培训见效快、成效好.能较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务输出率;而中长期培训能培养知识更全面、技能更优秀的农村劳动力,是打造劳动力品牌的重要手段.三是涉农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衔接.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涉农部门要在资金投入、政策指导和广纳就业信息上下功夫,努力使农民教育培训既“适销对路”.又“产销两旺”.

(三)构建“短、平、快、灵”培训模式采用“短、平、快、灵”培训模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是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授之以相应的岗位技能,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问题的重要途径.“短”主要是指每一次学习的时间短,总体上以短为主,长训和短训结合:“平”是指要把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接受水平,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快”是指科学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工作实践的速度快、见效快、收益快;“灵”是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农民工自身的特点,采用“参与式”、“干中学”、“玩中学”等形式,组织农业博览会、高等学校“三下乡”和带有娱乐性质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农民学了就会做,做了就见效.

构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建设.要以天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其体系为龙头,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大力提升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怎么写作功能,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企业、到村、到户,为农民就近提供高质量培训怎么写作.要充分发挥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区县职成教中心、乡镇及村(居)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和农口各行业人才优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围绕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拓宽和创新培训内容.积极培育以农民教育为主业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培训企业.满足农民对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类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要认真调研、深入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天津市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积极探索“定单式”培训.农业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面向农村、突出经营、讲求效益.积极探索“定单”、“定向”培训模式.不仅要由“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还应当有“农民出订单,学校添菜单”.学校要改变等人的做法,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民就业的结合点上.同时,培训院校要与地方政府协调一致,统筹建立各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怎么写作模式,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民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将培训机构建成集择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教育、就业后怎么写作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怎么写作体系,为农民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