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23 浏览:120463

摘 要: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一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方面的影响作实证分析,从而提出有效而可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思路.

关 键 词:高等教育;就业能力;劳动力就业

一、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引发了“大学生过剩”的说法,然而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市场需求仍未饱和,真正的问题出在“就业鸿沟”上.据调查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体制、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仍与市场脱节,高校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尤其是对学生创新和与创业意识的引导.高校学生就业的真正问题出在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就业观念落后;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积极有效的主动性等.

二、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章通过构建调查问卷及其反馈,建立一个简单的个人就业能力结构表,以期找到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影响及其在这方面的软肋.

图为依据各共同因素中各项因素负荷量的大小排序的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因此很容易直观地看出各共同因素所包含的层面项.并且按顺序分别命名为:竟聘能力、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高等教育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高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综合考虑社会当前和未来不同阶段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及设计.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利用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建立专业预答机制,对一些因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及时调整.

2.高校通过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以其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从学生人学开始,由各级领导、教师共同参与,使其了解当前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方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和指导其顺利就业.

3.高校应允许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或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其专长得到发挥.同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双学位,将“大一统”的培养模式转化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选修课中设置扩展型、考研辅导型、就业怎么写作型等课程,增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使学生各取所需.

4.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个人就业能力开发体系,帮助指导学生一步步策划其职业生涯.

首先,从大学生进校伊始,高校就应该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确立其职业理想,指导其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其次,培养大二大三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段时期,教师应当把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相关的社会职业特点传授给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实习,在接触最新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向的同时锻炼职业能力.

最后大四求职阶段,主要提升学生的竞聘能力,并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对此,高校可以设立相应组织对其提供有关简历制作、礼仪谈吐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最好进行现场实战模拟,让毕业生学会如何推销自己,将四年的能力积累以最好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