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对循环经济制度构建的解读

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07 浏览:72194

内容提要:循环经济是的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目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亟须政府的扶持和保障.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剖析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新制度经济学;循环经济;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98―04

1.解读循环经济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的循环,这样造成大量的污染和废弃物就可能转化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实现最少开发利用、最大产出、最少污染和废弃物.从内涵来看,首先,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即在资源减量化优先为前提的资源最优利用.其次,循环经济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至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再次,循环经济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即人类社会既是环境资源的享用者,又是生态环境建设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为自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三条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1.1.1 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又称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方法,旨在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1.1.2 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1.1.3 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方法,旨在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到最小.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废物”的再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资源,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1.2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考察循环经济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可以认为,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递进和升华,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中.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效果,其核心规律是价值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含义其实已经内含于经济学的定义之中;循环经济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循环经济的研究趋势

1.3.1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延伸.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3R原则首先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生产定量产品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即减量化);其次,对于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产品,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来减少产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即再利用);再次,对生产过程中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次成为资源,加入到经济循环中(再循环).最后,将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但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总之,提倡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实质上就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量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再资源化的最佳途径,所有这些原料和能量都能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1.3.2 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政策制度体系研究.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将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热点.政府和市场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在不同时期扮演主导角色.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靠制度,而市场推动循环经济主要靠利益,两者各有各的优势,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革新技术、改造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样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部分企业并不乐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种阶段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调动税务、补贴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这时就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下,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及研究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2.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TheNewInstitutionEconomics)这个概念是由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最先提出来的.按照经济学家科斯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循环经济制度框架的构建

制度是社会中单个人应遵循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它包括成文的、可辨识的、强制的和第三方执行的正式规则,也包括一些不成文的、默认的和自我实施的非正式规则.制度之所以重要,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控制工具,在于它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减少不确定性,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人们在由制度制约的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反过来改变世界.消除或弥补这种制度缺陷,才是社会走向和谐、经济增长走向循环的根本之道.而消除或弥补这种制度缺陷,必须期待于政治、法治政府、社会公众道德的全面重构与进步.建立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信息透明的社会制度,为所有国民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认为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目前无法真正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源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赖于制度创新,而制度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现在我国就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与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制度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是一次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构建新的赢利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使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达到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路径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来说制度建设应重于或先于技术设计,技术的选择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它们受制于形成主导世界观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都难以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为了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重跨越,必须突破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制度瓶颈.这是因为,首先,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制度可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度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最后,制度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

4.制度构建的经济模型分析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森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检测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当然也包括对循环经济研究学者的启发.在这里,笔者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经济并不仅仅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特别是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忽视对其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研究,而更需要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为便于分析,这里以某个硫酸生产企业为对象,(图1)为硫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表示硫酸的供给曲线,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边际成本线,需求曲线由D表示.在为P1的时候达到供求均衡.由于硫酸企业生产硫酸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进人大气,从而具有负外部性,也就是说硫酸厂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除了自己支付的成本外,周围的居民还要为由于硫酸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健康危害支付一些成本,这两种成本之和才是硫酸企业的全部成本,也称之为社会成本.图1中的MSC表示边际社会成本.随着企业生产硫酸量的增加,社会成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递增,其服从边际成本递增原理.根据(图1)可知,从整个社会来说,最优产量应该是在Q1,而实际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产量Q2要大于Q1.因此,硫黄的均衡产量(市场量)大于社会的最适当量,这种无效率的原因在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在市场均衡时,消费者对硫酸的评价小于生产它的社会成本.可见,当存在负外部性时,从个体角度看,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等于私人成本,企业的产品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最优.但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说明实际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存在这生产或消费的过度,社会总福利水平下降,社会没有达到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采取税收制度来调控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则可以藉此消除负外部性.检测设可以计算出社会成本,则政府在对有负外部性活动的企业征税时,可以征收与企业给他人造成的损失额相等的税额,这样就把负外部性内部化了,即把负外部性引起的外部成本转给了引起负外部性的企业,从而使得私人成本增加到等于社会成本.可以用图2来说明税收制度的作用.在征税之前,硫酸厂产量为Q3,当政府对企业征收额度为“T等于MSC-MC”的二氧化硫税时,企业供给曲线向上平移了T个单位,供给曲线变成“S+T”,这时市场达到均衡点Q4.看见,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废弃物处置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处置成本具有重要角色.只要处置成本问题依然能使得企业的处于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就不会有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的积极性.

因此,有必要使得废弃物处置的费用高于再利用的费用来促使企业积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以此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收益率较高的社会活动,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个人收益率却不高.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应该使循环经济中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建立起了这样的制度,人们就会自觉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为.

总之,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人的利益及选择的结果.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就是一系列规则、规范等.如果人人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社会经济生活将陷入混乱和低效率.因此,完善的制度框架是有效控制资源配置不合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样也可以为促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所用.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抢抓发展循环经济机遇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