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外宣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25 浏览:43707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专家们倾向于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描述当前的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一直是境外舆论关注的重点.在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之后,境外舆论开始更多地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外媒体应该做好中国经济问题的解释说明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引用国内外专家观点要维护国家利益、于我有利

人类社会演进到全球化时代,经济现象变得相当复杂,许多名词如衍生品、次贷、融资融券、外包、代工等,普通大众已很难理解.要正确报道和解读经济政策和现象,必须依靠专家学者,然而,当今的经济状况和趋势,不是所有的专家一眼即能看清,而且,在商业气氛浓厚的时代,能坚持独立客观的学术操守实属不易,媒体在引用专家观点时必须谨慎,要有选择.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有不少特殊性,对记者及读者都可能是难点.但外宣的使命,是要向国外受众进行说明解释,使其明白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经济现象.因此,经济外宣也需专家指点迷津.但引用国内专家观点时应有甄别.有的专家对国内国外的情况都有很深了解,有的却都是一知半解.在评论中国经济,特别是复杂的宏观经济时,都可能含糊其辞,同时却显得头头是道.这时,记者编辑要有冷静的头脑,要凭常识来判断选择,既不盲目小视或看高国内专家的水平,也不盲目相信专家的立场.

人民币汇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舆论,要求中国货币升值的是多数,但也有少数认为升值对美国没有好处,国内专家在此问题上莫衷一是,反对与赞成人民币升值的观点几乎难分伯仲.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对中美各有利弊,究竟对谁更有利,没有一个权威专家敢断言.我们报道的基调,应该根据政府立场来确定,引用专家的观点,应该与此相一致,以维护国家和本国民众的利益.

外国专家发表观点时,往往直言不讳、立场鲜明,大众对其言论也容易理解.外宣引用外国专家观点,更易贴近受众,更加有说服力.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一点是需掌握如何引用于我有利.例如,外媒经常将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联系在一起,最近,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说,根据他的一项全球经济研究,美国外贸赤字过去十年里注定要扩大,与人民币的汇率无关.这样的引语用到外宣稿子里,会起到客观论述、以理服人的效果.

二、提前预见准备议题.快速反应.引导舆论

在国际传媒舞台上,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想先声夺人,占据道德制高点,同时委过于他人,为自己的失误和困境找替罪羊和出气筒.中国因为经济崛起,成了众矢之的.西方媒体凭借议程设置上的优势,不时掀起媒体波澜,说中国经济对世界构成“威胁”或行将“崩溃”,或者是奉承中国追求“大国责任”,连同粗放式有泡沫的经济高增长,一并表示钦佩,这是软刀子的捧杀.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西方有一股势力一直想唱衰中国,乐见我经济出轨崩溃.西方媒体的许多攻势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重复地发生,是可以预见的.譬如“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从年初的谷歌退出事件到最近的外资企业工人罢工事件,都被境外舆论热炒.其实唱衰中国是外媒一贯的主题,最近发生的事件不过是新的契合点,为之提供了新例证.我们的外宣工作者,如果对此有心理准备和知识积累,在此类事件发生后,在国外媒体的反应和攻势刚开始,甚至开始前,及时报道消息,并推出详尽的分析评论,就会有效化解外媒的攻势,将国际舆论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引导.

不仅如此,后续报道也要做好,特别是在准备不足、第一时间应对不力时,在第二时间做好扫尾工作,亡羊补牢,仍可变被动为主动.此时对手往往已耗尽,热乎劲儿过去了,只想撤离转移战场,于是,我们的反攻虽然迟来,但也赶得上热点的末班车,让对手前功尽弃,这时韧性执着者将赢得最后胜利.


当然,最佳之策是增强我们的议程设置能力.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让外媒跟着我们的议程转,他们便没有能力来发动攻击,但目前这只是理想化的检测设.何况,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媒体水平整体提高,需要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上真正具有一流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积极而有效地应对外媒的攻势和挑战,是现阶段外宣应采取的务实策略,是经济外宣追求的目标.预见准备是重要的,在此基础上的快速反应,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现实的、尽可能主动的应对.而做好平时常规主动的外宣,对制止、抑制、消蚀和瓦解外媒恶意或误解性的挑战攻击也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宣传成就不过分,要清醒客观,不要堕入捧杀的圈套,报道问题不回避,实事求是游逻辑,不被棒杀吓倒.

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选择不同报道重点

经济外宣要遵循对外报道的一般规律,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状况,这是一个涵盖很广的命题,包括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历史与现状都要顾及,特别要注意国外受众接触媒体的习惯.

要尽可能地明确目标受众.即便使用同一语言但处于不同地区的受众,语言、生活习惯和诉求仍会有很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则有发达、发展中和贫困的差别,宗教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对此,经济外宣应该有地区分别.报道在内容的选择和侧重、语言讲究以及传播方式和时机上,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做微调,以尽可能适合目标受众,达到较好的外宣效果.比如对北美受众,要多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宣扬合作才能双赢的观点,要阐述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是中国造成的,而且,根据我方算法,差别没有这么大,说明我们的顺差也使美国人民大大地受惠.对欧洲特别是西欧,要多宣传我国的绿色环保经济,说明我们的产品低廉,主要是劳动力低,不是因为政府补贴.对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应多宣传我们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以及成功的双边合作事例.对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在宣传我们的成就时要适可而止,不要夸大其词,免得人家误解,要我们承担我们尚承担不起的“大国责任”,而若不得已为之,又会给人以“经济殖义”的嫌疑.

四、加强经济外宣专业记者的培养

一般而言,经济报道中的突发事件不多、时效性不是很强,工作也没有林弹雨的危险,但经济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对外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记者编辑的专业不一定是经济学,教育背景可以是多种专业的.有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人理解阐述经济问题有一定的优势,学外语的在表达和贴近受众方面比较擅长,其他专业的人也各有优势.报道经济与学术研究不一样,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说服能力,这是一般性技能,各种教育背景的人都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经过适当的培训和踏实认真的工作实践,多数人可以成为出色的经济外宣记者和编辑.

好的经济外宣记者要有敬业精神,如果学的不是经济专业,至少要粗通一点经济学,关键是有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常识.即使听不懂十分专业的经济术语或解释,要能够判断其合理与否,要明白专家的立场.如果对报道的内容不理解,则难以成功地将报道内容转化成外语,也难以想象隔了一道语言关的国外受众会明白.

从事经济外宣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学经济专业出身,但必须有相当长时间的经济报道实践,对经济问题有相当多的跟踪积累,才能成为经济外宣的熟手高手.经济外宣从业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目前还稍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