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75 浏览:20647

一、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战略构想:海峡经济区的内涵与范围

目前我国已出现较明显的经济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都先是若干个有关联的地理单元因经济发展协作需要而自然集聚在一起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再由政府推动明确界定经济区范围并各自对本经济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海峡经济区是以血脉相连的东岸台湾、西岸福建为主体,还要联合与闽台文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峡西岸的几个地区,例如要联合在广东有边缘化趋势的潮汕地区和长三角之外的浙江温州地区以及赣东南地区,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些地区与福建接壤,由于地缘人缘关系,自古以来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就比较密切.闽南与潮汕文化语言、风俗相近,闽北与温州相近,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畲客话等,这几个地区历史上就与福建省内和其相邻地区有紧密联系,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及在建沿海铁路、通往山区的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的贯通,这些地区与福建的经济关联度更加增强,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具有不可多得的人和地利,有利于促成海峡经济区.待时机成熟、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海峡经济区也必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海峡东岸台湾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台湾位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和进入大洋深处的最近踏板.海峡西岸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赣、皖、湘广阔内陆腹地,毗邻港澳,同三高速公路穿过海峡西岸沿海把两大三角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将修建的时速20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更会增加人员的相互往来,海峡西岸独具联接两岸三地的区位优势.这两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神奇的土地,组合成一体,构筑海峡经济区,无疑将为绚烂多彩的中国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战略地位.

基于闽台两岸血缘、亲缘、语缘相通,亲情、民情、风情相近,人民、人口、人文一脉相承,闽台两地血浓于水的深厚关系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基于两岸岸线资源丰富,海峡西岸有6990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福建海岸线中大陆线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沿海可建港岸线467.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48公里;福建已建成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等5个对台直航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港行列,已形成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台湾岛海岸线1139公里,已建成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五大港口,两岸天然良港众多为两岸合作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海上通道.基于两岸紧密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近在咫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距东岸基隆仅149海里,厦门距高雄165海里,距嘉义仅120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区域,两岸合作时空成本最低.基于福州港、厦门港1997年已成为大陆对台(高雄港)“两岸试点直航”口岸,福建沿海地区2001年初与马祖、金门实现直接往来,马尾与马祖、厦门与金门(“两马两门”)开通了海上直航,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道.基于两岸中心城市交流、联盟的深入,两岸经济重心区将逐渐对接,台湾西海岸由南北高速公路、纵贯铁路、机场等大动脉组成的西部走廊发展轴联结着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的29座大小城镇、构成了台湾经济的重心区,集中了台湾80%以上的人口和GDP;海峡西岸的东海岸也逐渐形成同三高速公路联结着福州、厦门、泉州、汕头、温州五大中心城市的沿海经济发达区,海峡两岸八大城市带组成的海峡城市圈区位优势明显,在东南沿海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的主体,应着眼于海岸线长、深水良港众多、面对台湾、毗连港澳等区位优势,发挥80%多台胞祖籍地在福建、123万香港同胞和1100万海外华人是福建乡亲的人文优势,以快速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以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动脉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待海峡两岸三通条件完全成熟时,就可促成海峡东岸和西岸形成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是以海峡东岸的台湾、西岸的福建为主体,范围涵及台湾海峡两岸区域,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战略重要的区域经济体,包括台湾、福建、浙南温州、浙西南丽水衢州地区、赣南赣州、赣东抚州、赣东北鹰潭上饶地区、粤东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地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温州、汕头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和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经济圈和海峡西岸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及所形成的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温州为中心的瓯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汕头为中心的韩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形成海峡两岸两大城市带八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推进扩散至山区次中心城市,分别辐射带动台湾东部山区、闽东北和赣东赣东北、闽西和赣南、闽中内陆地区、浙西南地区、粤东地区,内联皖湘鄂,构筑地域分工明显、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全面繁荣的我国东南部重要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经济繁荣区和增长极.


二、海峡经济区形成的现实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缩小了与海峡东岸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的聚集功能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这是关键的打基础时期,为海峡两岸创造合作的物资基础,已初步具备了形成海峡经济区的现实基础.福建的经济总量在80年代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3,现在约为台湾总量的24.12%,比80年代缩小了约10倍的差距,差距越来越小,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004年福建GDP为6053.14亿元(人民币,下同),台湾为25495.6亿元,约为台湾总量的23.74%,海峡西岸GDP达到10680.03亿元,约为台湾总量的41.89%.2004年福建经济总量也已从1980年居全国第22位跃居到全国第ll位,人均GDP跃居全国第7位.2005年福建GDP为6560.1亿元、台湾为27203.3亿元(为福建的4.14倍)、粤东GDP为1674.38亿元、赣东南GDP为1259.37亿元、浙南GDP为2226.02亿元,海峡西岸GDP达到11719.87亿元,接近东岸的1/2,为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

海峡西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形成比较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沿海形成了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汕头港、温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枢纽港;高速公路北承长三角、南联珠三角,同三线已建成通车,沿海大动脉贯通,京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连接闽浙粤赣,纵横福建的5条国道都已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铁路路网日臻完善,除鹰厦铁路、横南铁路、赣龙铁路联通闽赣连接京福线、京九线,梅坎铁路连通闽粤外,沿海铁路大动脉正在兴建,温福铁路、福厦铁路正在动工建设,厦深铁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沿海铁路将贯通连接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泉州、厦门、温州与汕头,赣龙铁路连接京九线后使厦门从龙岩、赣州延伸到贵州,大大拓展了厦门口岸的腹地,另一条重要的拓展腹地的铁路――向莆铁路2006年底动工,既为海峡经济区拓展了腹地,也为内陆地区在海峡西岸找到出海口;空港拥有福州、厦门、汕头3个国际机场和武夷山、泉州、温州、连城4个国内机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随着一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水利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将有更大改善.海峡西岸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轻工、纺织、服装、鞋帽、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都形成了一批上下游配套、带动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日趋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闽台、温州、潮汕梅、抚州、赣州等海峡两岸地区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人民重教尚贾,爱拼敢赢,为促进海峡经济区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注入了发展活力.通过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协调.所有这些,为建设海峡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形成海峡经济区的经济条件已初步具备.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峡西岸的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福建进出口总额达5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2005年对台贸易额48.7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2亿美元(含第三地转投).截止2006年5月闽台贸易额424.53亿美元,逆差314.43亿美元,其中对台小额贸易4.54亿美元;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653项,合同台资173.1亿美元,实际到资111.38亿美元(不含第三地转投),福建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在祖国大陆约占2/7,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9家,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5家,形成以冠捷、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近百家配套台资企业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以翔鹭化纤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为龙头的农艺产业,闽台经济在合作中双双受益,闽台经贸合作在不断深化中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海峡经济区就为扩大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随着闽台直航不断拓展,闽台往来进一步密切.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有明显进展,截至2006年5月福州、厦门港对高雄港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运营累计达15784航次,运输中转集装箱408.8万标准箱;2006年4月开辟福州新港到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试点航线;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进展顺利,福建有4家船公司5艘集装箱船参与经营福州、厦门至台湾的两岸三地弯靠航线,累计营运9357航次、243.98万标准箱.福建沿海与金马澎海上直航有新进展,已开辟厦门―金门、福州马尾―马祖、泉州石井―金门三条常态化客运班轮航线,开通了湄洲岛、宫口码头至金门的不定期客运航线;开通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港和莆田对台专用码头至金门,以及福州、厦门、泉州港和宁德城澳港区至马祖的9条货运航线,直航客、货运逐年增长,累计客运12267航次、149.06万人次,货运3513航次、405.9万吨,台胞来闽经“两门”、“两马”航线人数超过经港澳来闽人数.

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据台湾“行政院陆委会”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88%上升到2004年的25.83%;进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44%提高到9.93%;总的贸易依存度由1982年的0.68%提高到18.03%.据祖国大陆海关统计,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36%提高到2004年的2.28%,进口依存度由0.99%提高到11.54%,贸易依存度由0.67%提高到6.78%.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若将香港包括在内,台湾对祖国大陆市场依赖度由25.83%提高到37%,对祖国大陆产品进口市场的依赖度达到9.7%.台湾贸易顺差512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祖国大陆5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台湾总体外贸顺差60亿美元的8倍.由于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70%~80%靠出口,而目前台湾出口的1/3靠大陆,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因此,两岸贸易关系对台湾十分重要.

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最大投资地,近年来,台湾对外投资超过60%都投到祖国大陆,台湾60%的上市公司在祖国大陆都有投资.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经台湾核准的对祖国大陆投资已从1991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9.41亿美元,占台湾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9.5%大大提高到67.2%.据国家商务部统计,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从1991年的4.66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1.2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已从1991年的9.99%下降到5.15%,比重的下降表明实际利用台资相对而言下降.这一升一降说明祖国大陆是台湾越来越重要的投资地,显得对台湾而言更重要.综合两岸的贸易投资趋势可见,海峡两岸的贸易投资合作趋势将不可逆转,为海峡经济区形成打下了现实基础.

台湾近年经济形势也迫切需要和海峡西岸合作,从2000年至2003年台湾经济衰退率达到了-3.07,在亚太地区衰退率中位居第一位;同时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出现衰退,主要是近两年台湾的外来投资减少了大约1000亿新台币,同时还面临经济边缘化等问题,需要在海峡经济区中找到合作发展的空间.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海峡西岸的资源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福建与浙南、浙西南、粤东、赣东、赣南、赣东北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已全面展开:东面有闽浙赣皖14市经济协作区,西面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南面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北面有闽浙赣皖9方经济协作区;中部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这表明海峡西岸内部的协作已有较扎实的基础,为海峡经济区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峡经济区形成的现实性还在于海峡西岸主要的海空港和城市群集中在沿海一带与台湾相对,便于海峡两岸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盟和互动协作发展,为海峡两岸的经济整合和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合作平台.

三、海峡经济区形成的整合期

综合分析现阶段闽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体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建立海峡经济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较明显.在这一阶段,海峡经济区尚未形成之前,海峡西岸要加强两岸三地合作,加快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整合,取长补短,协作双赢,促进区域内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进一步提升经济区发展水平,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两岸三地相互促进的经济繁荣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个重要增长极.

在这一时期,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海峡经济区能否形成的战略性行为.一般地,经济整合是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过程,涉及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诸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经济政策的统一协调等等.目前的世界经济整合按其组织形式和整合程度,大致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共同体等多种类型.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是指相隔台湾海峡两个地缘相近的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结合的经济区域结构调整过程,在区域内共同废除彼此的某些经济壁垒,进行适度合作与协调,优势互补,发挥双边的整体优势,以推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整合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现有保税区区港联动基础上,设立两岸自由贸易区试点,在局部区域推进闽台货物直接往来,再逐渐将试点扩大到海峡西岸的福州、厦门部分港区,在福州琅岐岛或江阴半岛或平潭岛设立对台经贸特区,再进一步扩大至西岸沿海的主要枢纽港区,扩大两岸货物的往来.第二步是先进行部门经济整合,在海峡东、西两岸一些产业部门、经济领域或产品类型中排除交流壁垒和贸易障碍,进行某些领域的合作,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多领域、多部门直至覆盖各领域的经济整合;第三步是全面经济整合,待时机成熟时,推进海峡东西两岸在全部产业、领域、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作,实现区域内投资贸易完全的便利化,真正形成中国东南沿海繁荣的海峡经济区.

四、海峡经济区形成的发展期

海峡经济区发展期采取环状开发模式,即在点状开发和条带状开发的基础上,随着“点”的不断渐进扩散和“条”、“带”的不断经纬交织,海峡两岸城市间的交流、联盟所产生辐射作用,逐步在空间上形成城市经济发展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这需要集中力量培植和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区.一般地,城市经济发展区是指,由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随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吸引和辐射效应的提升而扩张其半径.海峡经济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区的发展模式是:通过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手段,海峡西岸以城市经济发展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来辐射宁德、莆田、漳州、南平、三明、龙岩、赣州、抚州、上饶、鹰潭、丽水、衢州、揭阳、潮州、梅州等次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海峡东岸以台北、台中、高雄等中心城市来辐射基隆、台南、台东、宜兰等次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发挥台北、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温州、汕头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海峡东、西两岸生产体系一体化、产业链条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市场机制趋同化、经济政策协调化,以此为基础扩展海峡西岸腹地乃至整个大陆腹地.福建沿海、浙南、粤东、台湾今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联系更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与腹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海峡经济区将通过区内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区的发展带动以福建为主体的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对接东岸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的发展与成熟必将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使之成为未来大中华经济区的重要一环.

五、海峡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以浙南粤东为两翼形成紧密区、以赣南赣东北乃至皖湘鄂为腹地形成拓展区,以闽台经济整合对接为重点,推进两翼紧密区和腹地拓展区主动融入闽台核心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台中、基隆、宜兰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和海峡西岸沿海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发展区,形成两岸两大城市带八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推进扩散至山区次中心城市,分别辐射带动台湾东部山区、闽东北和赣东赣东北、闽西和赣南、闽中内陆地区、浙西南地区、粤东地区,内联皖湘鄂,构筑我国东南部重要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1、核心区.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海峡东岸城市经济发展区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为中心,由南北高速公路、纵贯铁路、机场等大动脉组成的台湾西部走廊发展轴联结着三大都市经济发展区的20多座大小城镇,随着两岸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海峡经济区将促成三大都市发展区连成一片,形成纵贯南北400公里内的大城市带和多功能中心,进一步强化台湾西部走廊经济重心区的地位.台北是全岛的金融、科研机构的聚集地,新竹科学园早负盛名;台湾东部山区一向落后,人口稀少.预期台湾将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轴,北部为金融、高科技创意发展中心,中部是高科技、文化观光中心,南部发展高科技农业、生物技术、航运中心,东部发展观光中心.预期台北县、基隆市与台北市联合,台中市与台中县联合,高雄县与高雄市联合,把大都市和周边县、乡镇结合成一个大都会区.海峡西岸将发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闽台经济整合对接,着力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三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漳州、莆田、宁德、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作为三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应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加强与中心城市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壮大区域次中心城市规模和实力.由海峡两岸两大城市带经济发展区所组成的特大型海峡城市经济发展区将成为海峡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和核心区域,有力推动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

2、紧密区.浙南、粤东等福建的两翼地区,应主动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区域政策等方面加强与福建相互间的协作联系与对接沟通,同时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与福建的分工合作,实现联动发展,以进一步完善海峡西岸的经济功能,壮大海峡经济区的实力.温州南邻宁德等地区,已主动提出融入海峡西岸建设,汕头紧邻闽西南,与闽南金三角联系比较密切,近期应抓紧建设沟通区际联系的汕头―漳州沿海铁路、梅州―漳州、梅州―赣州高速公路、粤东至厦门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等.丽水、衢州、潮州、梅州、揭阳等地区作为核心区和温州、汕头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接受辐射,在规划、项目、产业、政策上推进对接,共同推进海峡西岸发展.

3、拓展区.赣南、赣东、赣东北地区以及吉安中间连接地带、皖湘鄂等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福建)的腹地拓展区,在产业、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应加强与福建的双向沟通、联系与对接合作,同时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与福建分工协作的合作关系,主动接轨海峡经济区的发展.一是赣南地区.赣州市东邻福建三明市和龙岩市,西靠湖南,北连吉安、抚州,处于承接、扩散核心区辐射的作用,应主动融入海峡西岸,接轨海峡经济区,增强地方的经济活力,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二是赣东地区.抚州东邻福建省,与福建交接的边界较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福建的联系和合作,应主动接轨海峡经济区,壮大机械制造业、医药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建材工业等五大产业.三是赣东北地区.鹰潭、上饶地区位处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与福建南平地区相邻,鹰厦、横南铁路及公路将赣东地区与福建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后应主动承接福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辐射和合作,合作发展冶金、食品、建材、纺织、机械等产业.四是吉安等中间连接地区.吉安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海峡西岸上可溯赣江沟通中部地区,是海峡西岸的前沿腹地,连接海峡西岸与内地中部地区承东起西的相似度检测地区,可作为福建拓展腹地的重要二传手.五是皖湘鄂地区.作为海峡经济区的广阔腹地,重要的腹地拓展区.

六、海峡经济区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两岸目前没有全面“三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闽台经济合作的发展.近期在“试点直航”和“金马直航”的基础上,以闽台直接“三通”为突破口,适当放宽某些政策,包括扩大“小三通”的范围、建立闽台特殊运输航线、建立闽台CEPA、在福建和台湾之间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等,对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某种类似CEPA的贸易优惠和投资便利化的安排,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福州、厦门海关可试行作为台商农产品及其它货物以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大陆的指定关区.台湾的产品就能以最短的运输距离运到福建后予以加工或贴牌.以大陆产品销往东盟,得以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同样,东盟的产品也可由福建转销台湾,让台湾的消费者受益.促进闽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等第三产业交流与合作.

2、近中期目标:以福建为界线,通过建立某种经济联系机制,协调经济政策,闽台货物直接往来,在两岸自由贸易区(在闽试点)或海峡两岸共同市场福建先行区免税.通过特殊政策,实现两岸更自由的贸易往来,能够促进福建与台湾行业之间分工协作,逐步实现人员和资金自由流动,在实现福建自身再发展的同时,实现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再发展.通过自由贸易区对接的形式,可以在两岸经贸方面产生较大的创造与扩大效应,以提高闽台经济合作水平,实现闽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交流.

3、中期目标:两岸自由贸易区(在闽试点)拓展至整个海峡西岸,发挥浙南温州、粤东汕头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的作用,实现海峡经济区东、西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往来和经济整合.

4、远期目标:通过建立海峡东、西岸自由贸易区和两岸统一的市场,取消海峡经济区内的海关关卡,形成海峡经济区共同市场,逐步实现海峡经济区经济一体化,从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七、海峡经济区的发展对策

1、以“区港联动”为契机,扩大闽台经贸往来.-是以厦门“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扩大福州港、厦门港与高雄港之间试点直航成果和“两门两马”对开成果,促进福厦―马祖、金门―高雄海上航线定期化,试办福州经马祖落地后直飞台北与高雄、厦门经金门落地后直飞台北与高雄空中航线,在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中增加福州、厦门航点,方便两岸往来,努力扩大直航营运量,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实现新突破.二是以厦门“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发挥两岸现有的福、厦、泉、漳、莆等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试点直航的潜力,拓展客运直航,增加货运直航口岸,推进港口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和福州、厦门、泉州、基隆、高雄等临港物流园区的对接,在两岸次区域层面上先行一步,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三是在福州、厦门、泉州率先以WTO非歧视原则消除经贸活动壁垒,实行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争取在闽先设立“境内关外”模式,集研发制造、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仓储展示、过境转运、国际金融、休闲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以便与台湾当前正在实施中的高雄等自由贸易港区对接.四是抓住福州、厦门作为国共开展政党交流首批参与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强化福州、厦门对台通商口岸的地位,积极争取福州、厦门成为两岸客货运包机的直航定点口岸,着力推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城市与台北、高雄、基隆、台南等城市建立城市联盟等城际联系机制,形成对口合作交流的城市协作体,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在两岸之间率先实质性地启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五是整合并充分发挥福州、厦门、高雄、金门等地的海港、空港优势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资源与条件,使之成为海峡两岸的国际贸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国际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并具备区域的辐射功能,从而在两岸经贸特区之间率先实质性地启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

2、扩大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范围和提升功能,建立闽台投资贸易区和对台经贸特区.一是扩大福州、厦门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范围,马尾台商投资区扩大到江阴半岛(或琅岐岛、平潭岛),厦门台商投资区扩至同安区,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并提升功能,拓展贸易功能,将这些台商投资区提升为闽台投资贸易区.二是完善厦门象屿保税区和厦门港的区港联动试点,扩大现有保税港区的功能区域,福州马尾保税区比照厦门象屿保税区试行区港联动,并扩大至福州江阴港区(或琅岐岛、平潭岛)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三是在福州、厦门、湄洲湾等港口密集地区增加保税区数量,并逐步实现区港联动.四是扩大直航口岸的功能与范围,增加沿海一类海港口岸中未开放对台经贸直航的其他四个口岸和具备口岸监管条件的部分二类口岸,开展对金、马、澎的货运直航.五是建议将厦门港、福州港江阴港区列入特殊海关监管的政策倾斜试点地区,推动福州、厦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六是在福州的江阴半岛(或琅岐岛、平潭岛)设立对台经贸特区,开办包括产品加工、贸易中转、保税仓储、金融合作在内的相关业务,实现与台湾“经贸特区”的对接.

3、加强产业引导合作,促进产业整合.(1)加强闽台两岸工业合作.根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采取不同的产业倾斜政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带;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台商投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其规模达到国内特大型企业集团标准的,参照国内特大型企业集团实行核准、备案制.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培植壮大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推进闽台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纺织制鞋、钢铁冶金等产业分工合作,电子信息产业以国家(福州)显示器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厦门半导体照明、漳州智能小家电、泉州微波通信和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等产业园区承接台湾信息产业转移,形成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群;机械装备产业抓住闽台机械工业升级契机,以福州青口、厦门等汽车城生产基地和新建机械制造基地,对接台湾机械工业,推进电机设备、汽车与零部件、船舶修造、飞机维修、装备机械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围绕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项目,发挥福建沿海优势,积极推进湄洲湾石化基地、厦门海沧石化基地、福州江阴工业区、漳州古雷港化工区、漳州龙海等区域承接闽台石化上、中、下游产业;纺织制鞋产业将在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研究开发、国际营销、印染、纺织制鞋机械设备、制鞋材料等方面与台湾对接;冶金产业将积极吸引台湾高端钢铁企业来闽投资,重点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产品和有色金属深加工,推动福建临港钢铁工业发展.(2)加强闽台两岸农业深层次合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实验区作用,全面实行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政策,扩大闽台农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快建立闽台农业合作五大体系,扩大两岸农业创业园,发展闽台农产品关联企业,建设闽台高优农业产业合作带、闽台蓝色产业合作带和闽台绿色产业合作带等三条特色产业合作带.(3)推动闽台海洋产业合作.加强闽台渔业合作,开发利用好台湾海峡丰富的海洋资源.(4)推进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积极推进闽台在高技术人才、重大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环保、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平台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引进台湾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推进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台南科技工业园区的对接,建设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平台.(5)加强闽台两岸物流业合作.抓住台湾物流业向外转移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厦门、福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作用,发展仓储和物流业.鼓励两岸有实力的企业成为物流龙头企业.引导台湾物流企业来闽营造物流中心,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物流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共同发展壮大物流业.在厦门、福州港区设点,先以台湾物流企业为载体,试点台湾货物在厦门、福州直接上岸,先从台湾农产品及相关产品试起,通过厦门、福州物流平台,转往全国各地,条件成熟时,两岸物货即可通过已建立的厦门、福州物流平台实现点对点直接贸易.(6)拓展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空间.充分利用闽台一脉相承的文化优势,在媒体运营、节目互换、广告制作、书市书展、版权交流、文艺创作、演出展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策划制作等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空间,扩大对台文化贸易,增加闽文化艺术产品在台的市场份额.鼓励和引导台资来闽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加强闽台在动漫、网络等方面的产业合作.(7)发展闽台两岸特色旅游业.推动福建省内赴金马游人数的卜升,尽快启动福建居民赴澎湖游.以福建居民赴金马旅游为契机,争取扩大范围,允许各个省份居民经福州、厦门口岸赴金马、台湾旅游,可以避免绕道香港、东南亚赴台湾旅游的辛苦和开支,积极推进旅游经商和拓展特色旅游.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构建海峡旅游区,开辟高雄市―澎湖列岛―金门―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漳浦、东山―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莆田(妈祖故里)―福州(马尾船政)―马祖―台北等闽台缘旅游,举办有影响力的妈祖朝觐节、陈靖姑(对台)民俗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客家土楼文化节、闽南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8)加强闽台金融合作.降低台湾金融业进入福建的条件,扩大新台币收兑业务在海峡西岸的地域和机构范围.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前来投资设点,比照CEPA条款,放宽台湾银行、保险公司、创业投资、证券公司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为两岸企业经贸往来提供便捷的金融怎么写作.试办对台离岸业务,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使用和结算.

(作者为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王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