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方式刻不容缓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64 浏览:11217

前不久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依靠工业等第二产业支撑经济增长,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经济增长,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保持下去,才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必要支持,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培养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怎么写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怎么写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城镇化结合全面发展怎么写作业特别是现代怎么写作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中发挥应有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扩大内需,调整内需外需关系、投资消费关系,重点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调控需求总量及其结构,使总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更趋合理与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自主创新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关系到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一定的产业结构,会影响相应的经济发展特点,例如资源环境代价的大小等.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综合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务,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效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全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时将我国经济引入更加健康持久高效的发展轨道.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