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虚拟化后经济危机传导机制变化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19 浏览:70121

摘 要 虚拟经济伴随着虚拟资本出现并深入发展,从货币经济进一步向信用经济转变.本文通过探讨经济虚拟化后经济危机传导机制的变化,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

关 键 词 经济危机 经济虚拟化 经济危机传导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10-02

一、从货币经济到信用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由虚拟资本发展而来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完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必然.在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货币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虚拟化过程.货币不断寻找更可靠的价值载体,从一般物品到贵金属,再到逐渐脱离这个载体从而寻求社会化控制下的货币制度.当人类还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货币形态多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实物,如贝壳、羊、黄金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时,纸币这种信用货币开始大行其道,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是信用货币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最高形式,随后还出现了电子货币等更高级形式.这些变化在人们财富观念中的体现就是,在最初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阶段,人们以积累物质为财富.因为农业中的土地和工业中的机器、设备、厂房都能通过生产、交换带来剩余价值,也就成为了财富的一种基本形式.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后,货币和与货币相接近的各种可以带来收入的凭证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一切财富都符号化和虚拟化了.因此这种虚拟化的经济状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经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出现货币,当有收入没有被消费时才出现了收入的资本化,当资产证券化以后,人们才有可能进行关于价值的投资、投机活动.

虚拟经济伴随着虚拟资本出现并深入发展,从货币经济进一步向信用经济转变.信用货币是一种信用制度,现代经济的很多创新也都是为了解决市场交易行为的信用风险.资本主义早期信用行为,如赊购、赊销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能够加快生产要素和资金的流动,创造出更多社会物质财富,现代企业股份制出现更使得虚拟经济发展具有了制度基础.产权概念的明晰,使得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运用虚拟手段使得不可分割的物进行了权力上的分割,更利于市场资源配置,各种法律法规保障下的产权交易,使得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能够不断流通,推动经济发展.现代金融创新也是在信用支撑下完成的,几乎所有现代金融工具都具有货币的性质.信用由以前的交易前提、交易媒介发展为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要有信用的支撑,一部分主体已经可以摆脱现实价值符号的支撑,独立实现资本增值.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现代经济交易行为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存在着风险.现代有价证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一套完善可靠的信用制度,使经济发展步入信用经济.


二、从生产过剩到资本过剩再到信用过剩

生产过剩是实体经济基础上传统经济危机的一个基本现象,“一个人已经进行了生产,是出卖还是不出卖,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他是非出卖不可.在危机中出现的正是这样的情况,他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低于费用出卖,甚至不得不干脆亏本卖出去.”①资本主义出现生产过剩,是其自身矛盾推向外部取得商品和货币的独立形式后,在危机中二者处于绝对对立的两极,资产者的灵魂渴求货币这一唯一的财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等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自由发展的界限――在危机中,特别是在作为危机的基本现象的生产过剩中暴露无疑.”②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生产过剩,当其生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候、当商品过高的时候、当市场对于生产显得狭隘的时候、当主要消费品生产过剩引起普遍生产过剩的时候,这种相对过剩就更加明显.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还具有另外一种形式是资本过剩.马克思对资本过剩有明确的定义:“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新形成的资本嫩芽总是这样――的过剩,或者是指那种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以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的指挥人去支配的资本的过剩.”③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在表达类似于西方经济学边际资本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资本总量达到一定值时,新增加的资本投入小于所获资本收益时,出现资本过剩.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过剩也不是绝对的,“即使在最极端的检测定下,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也不是一般的绝对生产过剩,不是生产资料的绝对生产过剩.它只是在下面这个意义上说的生产过剩,就是说,生产资料应当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从而应当同随着自己的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价值成比例地增加这个价值,产生追加价值.”④资本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资本过剩就其物质属性而言等同于生产过剩,马克思对此解释到:“什么叫做资本的生产过剩呢就是预定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那些价值量的生产过剩(或者,从资本的物质内容方面来考察,就是预定用来进行再生产的那些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就是再生产的规模太大,这同直截了当说生产过剩是一个意思.”⑤

信用制度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马克思所处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公共信用和作为信用制度工具的信用货币.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信用制度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分析到:“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⑥马克思还认为信用制度如股份制,在资本主义界限内剥夺了一切个人的生产资料,它们只有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才是生产资料,才是社会财产.信用制度是一种消极的扬弃,但也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资本家很早就注意到可以利用信用来突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对立基础上的资本增殖束缚和限制,它们利用信用来不断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实质,扩大信贷、扩大营业范围、扩大市场、极力营造产销两旺的动人画面,“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⑦但信用制度也不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人为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时间,却加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瞬间强度.“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⑧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的信用经济时代,信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信用经济为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用经济也逐步拓展为泛资本化定价方式为核心的虚拟经济.⑨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美国为了刺激经济,更是加足了“信用”燃料.1980年,美国的总负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169%,2002年年初,这个比率几乎增长了1倍,达到292%.⑩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利用这些信用进行着疯狂投资和透支消费,美国也通过经常性项目赤字给全球经济提供动力,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蓬勃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更为这些疯狂增长的信用提供了很好的投资场所,使它们不会过多冲击实体经济领域内的生产消费,还能得到很好的“名义资本回报率”.世界经济的引擎已经被信用给淹没,当这些信用无法偿还时,信用开始过剩了.

三、信用经济时代的经济危机传导机制变化

传统实体经济基础上“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由于其信用链条较短,当时金融在经济中还处于从属地位,传导机制和经济周期相仿.一般的情况是每次资本主义出现繁荣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出现过剩,市场商品下降,堆积滞销,工人工资下降,大量失业,企业开工不足,倒闭破产,从企业到银行,债务链条中断,追逐支付手段,“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迫时期,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对立.”同时,在危机中,对货币的追逐会使交易所中的有价证券暴跌,“危机时期遭受主要的并且最严重的破坏的,是具有价值属性的资本,即资本价值,资本价值中仅仅表现为未来参与剩余价值即利润分配的凭证的那部分,实际上就是不同形式的对生产的债券,当它预计的收入减少时,将会立即贬值.”市场的抛售和银行的挤兑使金融市场中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纷纷被兼并或倒闭,资本主义的信用链条被摧毁,经济进入谷底,资本家等待大规模的固定资本跟新来复苏经济,启动新一轮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后,金融业成为经济核心,信用链条借助金融创新手段被拉得更长了.金融业在自身运行规律和外部游资的冲击下都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金融业建立的基础是信用关系,一旦这个领域发生信用危机,往往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金融业还和房地产等采取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提供货币信用,推动该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推高资产,破坏商品供给平衡.一旦外部金融市场信用枯竭或产业自身内部货币资本循环周转受阻,都可能使资产泡沫破灭,进而影响为其提供大量信用的金融市场,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一旦出现,在其特有的杠杆交易反方向放大作用下,危机将进一步被扩大.资本市场将不再是吞噬信用的无底洞,经济繁荣时银行、企业、个人借贷的过剩信用将无法偿还,市场恐慌心理和“羊群效应”使得资本市场急转之下,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扩散到与金融关系密切的实体经济,企业的破产会纷至沓来,个人消费者不得不背负沉重债务,全球经济在信用过剩推动下的经济腾飞又只能以采取经济危机的方式“硬着陆”.

注释:

①②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3-574,603,609.

③④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0,284,499,498,583,283.

⑨牛智敬,左尚武.信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演化.成思危.第三届中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⑩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王靖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0.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