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17 浏览:29108

摘 要 :世界经济失衡的内涵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南北关系的贫富失衡变为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角色变换.中国经济调整的方向、走势与未来十年可能的趋势.

关 键 词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经济发展

庚寅虎年2010已悄然临近尾声.这一年,世界经济处在次贷危机后的调整和转型中,在欧债危机风险和对流动性泛滥的担忧中缓慢复苏.这一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转向绿色发展轨道.在全球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力推共享性经济增长,探求可持续发展的2010年,中国十二五规划在民生、结构调整两条主线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已基本过去,世界经济趋向稳定.随着美国经济爬出经济周期的谷底,美国进入“印钞经济时代”,输出通胀,弥补赤字,目的在于为维系其全球货币霸权奠定基础.“笨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是长期实行赤字财政的结果,暴露了欧盟经济模式及欧元区自身制度的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分散的财政政策,导致无人负责财政赤字规模扩张,警示了经济一体化的某些风险.美国国内货币政策的滥用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内在联系,将造成中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资产与通货膨胀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内涵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它意味着南北经济关系中的贫富失衡,意味着富裕中的贫困,“平衡”则意味着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援助责任;进入新世纪,失衡却意味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再平衡”意味着后者要消除巨额贸易顺差,而首当其冲的是中国,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好.“十二五”规划期间,世界经济的形势会怎样笔者认为,尽管在近半个世纪中,人人都承认世界经济失衡,也承认这个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造成的,也都强调失衡之后需要平衡.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失衡和平衡,其问内容的变化对我们越来越不利.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整个世界经济失衡,那个时候的失衡,是富裕中的贫困,地球已经真正地两极分化了,有很发达的富国,也有很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平衡的核心思想,是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进步.这个思维是很清楚的,所以联合国在千禧年的减贫计划就是围绕着这个思路来展开的.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地位,第一比较特殊,第二比较有利.因为全球的任务都很清楚――处理好南北关系.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几乎是世界最多的贫困人口的群体,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世界减贫这个角度,也会得到全世界的赞同与拥护,这就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得到世界的帮助,会有大量外资涌入,技术转让的发生.

但到这个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情况逐步发生了微妙变化,笔者认为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都会是这样的情况:今天的世界经济失衡,已经不是穷国和富国的关系了,而是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而这种经常账户的失衡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今天世界贸易顺逆差最引人注目,可以讲就是中国和美国了.现在人们凡提世界经济失衡的时候,已经不用“平衡”这个词了,而是开始用“再平衡”术语,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你,过去的贫富“平衡”问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现在我们要“再平衡”世界的经常账户的失衡,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应该大幅度下降,以便帮助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能够得以克服.因此,即便是十二五规划时期,这一基本格局的变化,使得世界经济竞合将并存,贸易摩擦必然成常态.


总之,再平衡世界经济,偿还世界经济的社会与环境赤字,形成共享与可持续增长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题,而发展问题目前在国际经济治理和合作中已非核心议题,尚能够提及的发展议题的已经从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让位于绿色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种种矛盾呼唤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G20的机制化面临紧迫感,目前G20与金砖四国峰会、东亚峰会等机制并存已成为21世纪主要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共商经济要务的新平台.

二、中国经济调整的方向与走势

人们对于20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曾经提出了种种看法,例如,中国经济发展的滞涨前景论,二次探底论,萧条的边缘论,次萧条状态论,盘整向上论,通胀前景论以及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论,等等.随着2010年的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实绩对这些论点也一一给予了评价.2010年学界公认,后危机时期的中国要从保增长转向“调结构、促民生”,摒弃“GDP主义”,完成从农业、工业二元经济到农业、工业和知识三元经济的转化.过去我们的口号是“又快又好”,前年逐渐调整,最后确定为“又好又快”,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是民有变民富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实现全社会共享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动态状态下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010年中国中低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发了学者们关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得讨论,形成了对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关注.2010年中国第一次将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放到了所有结构调整的首位,凸显了收入分配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有人认为现阶段启动消费内需的关键是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另外的看法则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作用,认为单纯将收入分配纳入劳资关系微观领域而非宏观经济方针大政是一种误导.在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靠市场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必须有新的思路来调整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在中短期,中低端劳动力主要被吸纳在国家四万亿的工程上,一旦工程结束,劳动力会释放出来,因此在城镇化的同时,还把市场的理念融入“三农”,通过增加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使得人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人的发展经济学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使每一个个人最终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必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素质和福利.应关注劳动要素的主体意识和幸福指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使个人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统一关系.也有学者坦言,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改革开放”,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不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问题是要把模式与模式执行区分开,中国的问题在于执行中出现了巨大偏差与走形,并非模式内生出了不可持续的问题,将二者混淆不利于未来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同时,现阶段不强调劳动创造世界,不突出劳动的价值,不厘清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抽象谈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对于收入分配结构转换丝毫没有帮助,反而会搞乱思想.

另外应该坦言的是,中国劳动力用工和全球用工的趋势是矛盾的.世界的趋势是提高首次用工年龄,延长退休时间.提高首次用工年龄,劳动者受的教育年限更长、接受的培训更多,心理随着年龄增长也越趋成熟,人格也会日益健全.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充分利用经验阅历丰富、处理事情能力更强的成熟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缓和退休金的压力因此各国得劳动力退休年龄都在往后延,60岁延到62岁是普遍的情况,甚至有国家延到67岁.中国却正好相反,人民在提前退休年龄,首次用工年龄却在压低,出现了许多劳动力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角色变换

伴随着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上升,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恰当地积极作为.但同时学界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人均经济实力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道路漫长,即便是经济总量,2009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尚未达到9%,远低于美国的24.6%,欧盟的26%,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发达国家经济主导世界的格局短期难以改变.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对内,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一个过渡期,社会矛盾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金融水平与发达经济体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引发了多国的疑虑、担忧和战略猜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上升,要求增多,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限,因此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使得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将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形成了过剩的产能,中国在大规模进口零部件组装出口,换回日渐缩水的巨额外汇储备的同时,加工组装这个低附加值、高排碳的工序环节对于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上下一致的关于节能减排的认识.中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一方面来自于国际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着内在动力.低碳经济与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低碳经济不单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人类只有改换目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世界的富人改换目前的奢侈型生活方式,才能够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中国应推进低碳法制建设,加强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规则制定建立中国的能源体系.

在1997~1998年危机之后,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最近的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说法开始降温.过去在美国出售的几乎全是中国货,现在美国超市中各国货物都有,开始多元化了.1997~1998年之后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世界工厂简单地说,那次危机摧毁了东南亚的生产能力,但欧美没有陷入危机,需求不减,订单不减,东南亚生产能力因危机受到重创,订单的完成只能找中国,而那时中国有了订单但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能力,于是国际垄断资本,尤其是华尔街和伦敦城便将全球的直接投资配置到了中国.在那段时期中,甚至某时期中国吸收的直接投资甚至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坦率地讲,那时的订单是欧美给的,生产能力外资建的,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了,华尔街一挥手,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了,这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而这次次贷危机,直接受到打击的是华尔街,是伦敦城,它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打击,给了中国一次极好的机会.中国的外汇储备1996年第一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第一次超过10,000亿美元,2009年第一次超过20,000亿美元,发达国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功能紊乱了,中国可以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开始走出去,在非洲配置资源,大幅度提高在海外投资的比重,笔者估计,“十二五”规划末到“十三五”规划将是一个大转换,中国会出现资本的进出平衡,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的净资本输出国,这将是中国经济的真正转换,是迈向世界强国的重要一步.

未来十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将毫无悬念地实现翻番,并将从资本引进国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按照中国的根本利益在全球配置资源.这引发了世界旁观者的不安.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汇率低估一中国出口商品低廉一中国对美顺差不断扩大一美国产业不振一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逻辑被美国人夸大,成为美国压人民币升值的借口,使得人民币汇率成为怎么写作于美国政治的一个命题.然而,中美贸易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贸易的现实,以及日美、德美贸易的历史都已佐证,调整货币汇率并非调整贸易失衡的灵丹妙药.美国自身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顺差未必一定就增加美国的就业,而逆差未必就减少其就业,美国的贸易逆差事实上会增加其研发、海运、营销、金融等环节的就业.中美双方的消费、公司治理等发展模式都需加以调整,改变中国的过剩生产与美国过度消费形成的世界经济脆弱平衡.历史显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较为确定,而它对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甚至有着极大危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基于中国经济自身的需要而主动、渐进、可控地推进.

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未来10年的基本走势可能是:合作是主流,摩擦成常态,将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关注国内发展,深化各项改革.应持融入和平衡的心态参与G20议题的设定,推动多哈谈判的进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维护好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秉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原则,参与各种国际、区域及跨区域的经贸合作组织,实施全球和区域相协调的综合战略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经济利益尽管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美国总统奥巴马讲,美国好,世界才好,但从中国的根本利益来讲,世界好,未必中国就一定好,还需要考虑经济传导的各种中间环节,和这些传导对于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大体遵循十年一个轮回的规律.世界经济竞合格局风云变幻,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约束横亘前方,未来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中的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有可能逐步由跟随转向引领,或可形成迥异于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创新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惜别2010,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经济和经济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姚开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