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中的金融支持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46 浏览:55891

摘 要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选取“蓝黄两区”1978-2011年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历史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蓝黄两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效果.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蓝黄两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关系,金融发展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基于实证检验结果,“两区”金融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和金融制度性缺陷.可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等方面提高“两区”金融支持能力.

关 键 词 :“蓝黄两区”; 经济增长;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1-0005-13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2012年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大项目“‘蓝黄两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简介:孙国茂,男,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山东高校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资本市场和制度经济学;孙同岩,男,山东临沂人,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一、引言

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分别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两个规划的批复意味着山东省拥有了两个国家级战略的经济区域,也是目前国家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和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蓝黄两区”或“两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个以高效生态为主题,另一个则是以海洋经济为主题.虽然发展主题不同,但在推进两大区域的建设之中,山东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这两个区域在很多方面互补性较强,统筹两个区域发展将会形成山东新的战略优势.2011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实施“蓝黄”战略,把两大区域内的一系列工作统筹考虑和实施,共享资源,并且成立了省级蓝黄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下设办公室,目的在于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两区的发展.

“蓝黄两区”作为两大国家级战略经济区,其经济发展受到从政府到规划区内各县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推进“两区”经济健康发展是所要解决的共同课题.而“两区”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研究“两区”内金融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区域金融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需要我们探索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支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和金融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有研究指出山东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发展落后,进而影响经济发展[1].“蓝黄两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和金融发展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随着“蓝黄两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经济区域,如何认识“两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不但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更是在现实中需要迫切解决.对于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提供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的证据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明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方向性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改革的方向,如果是前者导致后者,我们首先应考虑改革金融体系,进而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如果是后者导致前者,则应着重考虑促进经济增长.那么 “蓝黄两区”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怎样的关系?“两区”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需要迫切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以“蓝黄两区”为例,以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为背景,进一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们一直对金融经济关系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事实上,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史就是一部对金融经济关系认识不断深入的历史,观点的分歧促进了理论的不断发展.从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专家学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程度.Goldith[2]在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首次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McKinnon[3]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Shaw[4]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为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金融自由化,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Hellman等[5]通过反思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其核心思想是政府选择性地干预金融部门可以推进金融深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因新制度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等理论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方向性,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流派:因果关系不明了派、无因果派、单向因果派和双向因果派.第一种流派无法对两者之间的因果方向性给出肯定的答案,如Goldith[2]最早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经过实证分析1860-1963年35个国家的经济金融统计数据,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确定的正相关关系.但Goldith认为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两者之间因果方向性的关系并不确定.Levine和Zervos[6]运用回归分析法,利用47个国家近20年的有关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和同时期的银行发展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因果关系不明了.第二种流派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存在因果关系.Lucas[7]认为经济学家“过度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根本就不相信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广众和陈平[8]利用我国1952-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于我国金融相似度检测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相似度检测规模指标之间则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第三种流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Raj Gupta[9]采用格兰杰提出的因果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供给引导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Jung[10]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使用56个国家至少1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方向性.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引起了金融发展.Murende和Eng[11]开创性地在双变量VAR模型中使用协整与单位根检验方法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方向性(新加坡案例),他们的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的关系.曹啸和吴军[12]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发现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第四种流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Kul和Khan[13]对10个国家为期36-41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样本国家中,两者之间是双向因果性.周好文和钟永红[14]利用中国1988-2002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与金融相似度检测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双向因果性.在以上四种流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第四种流派,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有很多学者对于我国经济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地研究,但大多数学者从宏观层面来研究,有部分学者以全国为研究对象,也有部分学者以某省或市作为研究对象.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对山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吕广征[15]运用山东半岛七地市1989-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山东半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韩学文[16]运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六市的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分析,研究了该地两者的关系.

综观国内外文献,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地区差异都较大,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中金融支持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鲜有文献涉及“蓝黄两区”中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这需要加大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从“蓝黄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并为金融支持“蓝黄两区”经济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三、“蓝黄两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

“蓝黄两区”陆域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青岛、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烟台等七个地级市和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因为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德州乐陵市、庆云县和淄博高青县经济规模相对较小(2011年其GDP仅占“两区”GDP的1.7%),下文分析中剔除这3个县市,我们用7个地级市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来代表“蓝黄两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情况.

(一) “蓝黄两区”经济发展状况

1. “蓝黄两区”生产总值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山东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其GDP从1978年的225.45 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13.24亿元,2012年位列全国第三.而大部分位于山东东部沿海的“蓝黄两区”更是实现率先发展,由图1可以看出,“蓝黄两区”的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其GDP增长率与山东GDP增长率基本一致,每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对山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2. “蓝黄两区”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图2反映了“蓝黄两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其占GDP的比重.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蓝黄两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张,近几年同比增长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两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自2007年以来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而且表现出加速投资的特点,2007年“两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6687.06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49.06%,而到2011年“两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13796.9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60.29%.“蓝黄两区”经济增长主要由“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拉动.

3. “蓝黄两区”的产业构成

(1)“两区”产业产值构成.由图3可以看出“蓝黄两区”近七年虽然产业产值不断增加,但是产业结构变化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产业总值的7%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7%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6%左右.2011年“两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87.6亿元,同比增长10.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630.12亿元,同比增长12.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65.5亿元,同比增长18.64%,增幅最快.

(2)“两区”产业结构特点.2011年山东人均GDP为7317美元,而作为山东经济增长引擎的“两区”人均GDP为9985.121美元(按年底汇率中间价计算),根据国际标准,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人均GDP为4260美元,因此“两区”已进入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从产业增加值构成看,“两区”第二产业虽然比重继续下滑,但是远高于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第二产业占比(38%),因此“两区”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从图3也可以看出,近几年“两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这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律,但“两区”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是典型的 “二、三、一”结构.即使在“蓝黄两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二) “蓝黄两区”金融发展状况

存贷差占GDP的比重等于(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

资料来源:根据wind资讯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1.“两区”信贷资源总量

山东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但与其他的先进省份相比,却不是一个金融大省,“两区”的情况也是如此.2011年“两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同一时期,“两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均为3%.图4反映了2003年以来“两区”信贷规模的变化,“两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同比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与“两区”经济总量增长同步.根据1979-2011年 “两区”GDP和金融机构贷款统计资料,对贷款年平均余额与GDP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作线性回归,结果分析显示“两区”贷款年平均余额与其GDP的相关系数达0.99.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占存款的比重这一指标来看,2004年以来“两区”金融机构的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基本保持了稳定,比重在75%左右.另外,从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看,从2003年以来,“两区”的这一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23%.

2.“两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自1978年以来,山东实施东部开放战略,这为“两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两区”上市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两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灵活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两区”上市公司也促进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1)“两区”上市公司数量变化

自1993年青岛啤酒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以来,到2012年底,“两区”共有沪深上市公司85家(见图5),占全国2491家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3.41%.在“两区”全部85家沪深上市公司中,共有境内交易股票87只,其中A股85只,B股2只;晨鸣纸业、烟台张裕两家公司既有A股又有B股.从图5可以看出,“两区”境内上市公司不断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后,增加更加明显. 2012年,山东省共有8家企业实现境内首发上市,“两区”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家,这说明“蓝黄”两大经济区成为山东新增上市公司的主要地区.

(2)股本规模状况

股本规模从静态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规模的变化,股本扩张从动态上反映了上市公司实力的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张表现为总资产的增加,股本的扩张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和可转债转股等方式实现.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蓝黄两区”企业上市, “两区”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总股本8年扩大3倍的情况下,总资产8年增加了4倍,说明“两区”上市公司总体经营业绩有了很大改善,总体经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3)“两区”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和公司属性

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办法,截至2012年“两区”85家境内上市公司分布在9个门类中(图6),各行业中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征.作为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布可以体现“两区”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反映了该行业对“两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两区”在利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方面明显偏向制造业,这个行业上市公司有66家,占“两区”上市公司总数的77.64%;农、林、牧、渔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10家,占“两区”上市公司总数的11.76%;其余9家上市公司占“两区”上市公司总数的10.6%,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综合类等6个行业中.

从上市公司属性来看,截至2012年,“蓝黄两区”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有53家和25家,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2%和30%(见图7).由于我国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要比民营企业通过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融资更有优势,这迫使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产权安排.相比国有企业,“两区”民营企业的产权更加明晰,资本配置效率更高,对“两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两区”证券化率分析

证券化率,指的是某地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该地区GDP总量的比值.通过该指标不但可以了解一个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的程度和作用效率,而且可以表现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证券化率越高,则直接融资的效率越高,证券市场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越大.

从图8可以看出,“蓝黄两区”自2003年以来证券化率不断波动,基本在10%-30%之间,2007年达到最高30%.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计算,1995年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证券化率分别为37.29%和70.44%,即使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也分别达到39.79%和25.46%http://baike.baidu./view/716916...由此对比可以看出,近几年“两区”证券化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证券化率,而且低于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证券化率.这表明“两区”证券市场的发展规模与“两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证券市场的效率较低和直接融资的地位低,“蓝黄两区”没有很好的通过证券市场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说明证券市场对“两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小,“两区”证券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两区”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1990年山东保费收入为12.81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1128亿元,增幅88.06倍,明显快于信贷资源的增长速度,占全国保费收入比重也有所增长.“蓝黄两区”保险业发展情况如图9和图10所示.

图9反映“两区”自2003年保费收入的变化,“两区”保费收入的不断增长表明“两区”保险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两区”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波动较大,在2008年同比增长最快,达到31.01%,2011年同比增长较低为0.95%.2011年“两区“保费收入明显放缓一方面可能因为该地区保险行业的竞争相对激烈,银保产品种类繁多;另一方面,可能受保费收入的计算口径发生变化的影响http://money.sohu./20120611/n345263789.s,《2011年保险密度提升,保险深度略降》,中国保险报,2012,06,11..

保险密度指的是按一个地区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数量.保险密度既反映了该地人们参加保险的程度,也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保险深度指标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GDP比例.由图10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 “两区”保险密度不断提高,这表明近年来人们参保的需求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011年,“两区”保险密度为人均1603.97元,保险深度为2.12%;同期全国保险密度为人均1062元,保险深度为3% .这表明“两区”保险业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两区”保险市场并不发达,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较低,因此保险市场对“两区”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较小.

四、“蓝黄两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本部分利用“蓝黄两区”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对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验证“两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金融总量和金融效率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为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一) 指标选择和模型设定

在作实证检验之前,首先要选定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各指标选取如下:

1.经济增长指标(LRG):本文选取“两区”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这样可以排除人力资本的影响,同时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其取对数,用LRG表示.

2.金融深化程度(FIR):Goldith在著作《金融结构与发展》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表示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它表示金融与经济的相关程度.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表示为:F/W,其中F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 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W是指经济活动总量.现在人们也通常用金融相关比率来反映某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由于我国各省市缺乏M2的统计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蓝黄两区”金融机构存款总额(D)、贷款总额(L)的总和来近似替代金融资产,由此可得:FIR等于(D+L)/GDP. 3.金融发展效率(LDR):存贷比(LDR)指一个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不仅能够反映该地区的信贷资金自给程度,而且能反映金融机构将存款转换为贷款的效率,体现了金融机构的资金自给和信贷配置能力.

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经验,结合“两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构建如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LRG、FIR、LDR分别表示“蓝黄两区”经济增长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ε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蓝黄两区”各地级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wind资讯.图11为各时间变量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三个指标都随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合其经济意义,可以得出初步认识,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下面用统计软件Eviews 6.0进行计量检验.

(二)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序列都为平稳的时间序列,但事实上几乎所有水平形式的时间变量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需要对经济金融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检验法,其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样本原始序列中的LRG、FIR和LDR的ADF值都大于临界值,三个变量的检验结果都没有拒绝有单位根的检测设,所以LRG、FIR和LDR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对其经过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后,D(LRG)、D(FIR)和D(LDR)都不含有单位根,这表明一阶差分变量都是平稳的,则三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检验这三个经济变量相关性,不能运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法,而可以运用协整检验方法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从上述的单位根检验中我们知道,变量均为不平稳序列,且都为一阶单整序列,由协整理论可知,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LRG、FIR和LDR这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应该先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依据AIC准则得出最优滞后期数为2,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应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检测设,接受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检测设,说明LRG、FIR和LDR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协整向量为:

其中,“()”中的数值是参数估计的标准误,“[ ]”中的数值是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从协整方程(2)可以看出,在1978-2011年,LRG、FIR和LDR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蓝黄两区”的金融深化指标与人均GDP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以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与人均GDP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两区”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增长给予有力的支持,甚至形成“金融抑制”.

(三) 格兰杰(Granger)检验

协整检验并不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彼此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要证明变量间存在确定性的因果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基于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了更好地观察“蓝黄两区”LRG、FIR和LDR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如表4所示,短期(滞后期为2年)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认为人均GDP是LDR的单向格兰杰成因,但FIR和LDR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成因.这说明,“蓝黄两区”金融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金融发展效率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小.

(四)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RF)是用来反映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受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影响,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还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考察经济金融各变量的具体影响过程和作用方向.冲击反映的结果如图12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阶数和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

图12中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1)经济增长对自身的冲击响应始终为正,这说明经济增长自身有正反馈的功能;(2)当在本期给金融深化程度指标(FIR)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2期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该影响程度递增到第5期达到最大后开始递减,第8期后保持平稳;(3)当本期给金融发展效率正的冲击后,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小的负的影响,说明“蓝黄两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效率的冲击为负且不明显.

五、“蓝黄两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通过前面对“蓝黄两区”金融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蓝黄两区”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关系,金融发展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深化程度都与人均GDP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两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两区”经济增长模式还是粗放型的.“蓝黄两区”金融难以发挥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主要是因为“两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和金融支持存在制度性缺陷问题.金融增长方式受制于经济增长方式,“两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这也导致了金融结构不断扭曲,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 金融支持存在“金融结构性”问题

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金融的基本功能只有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才能发挥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两区”的金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在“两区”金融市场结构上直接融资性质的资本市场远落后于间接融资性质的信贷市场,而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金融产品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两区”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不足; 另一方面是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业务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三是企业融资结构也存在问题,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 而企业内源性融资的比重较小,债券、股票融资份额很小. (二) 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脱离实际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较为严格,造成商业银行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不灵活.国有商业银行“一刀切”的信贷政策, 使中小企业不易得到信贷支持.“蓝黄两区”的银行在信贷管理、信用评级、信贷业务操作等方面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信贷.在信贷管理上,中小企业的信贷操作模式是按照国有大型企业的标准;在信用评级上, 非公有企业评级不高,这与采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评级标准密切相关;在信贷业务操作上, 银行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需求额度小、频率高等特点.

(三) 金融体系财政职能明显,资金供应渠道不通畅

“两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高,因为体制的原因,受到商业银行的重点支持.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但是银行信贷大都流向了那些国有单位.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信贷的增加造成了很多坏账,造成金融资产质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在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同时表明了金融业受到政府的控制,金融体系市场化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使得非公有经济难以得到贷款支持,中小企业为得到同等额度的贷款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四) 金融总量支持不足

“蓝黄两区”金融业发展仍有所欠缺.存贷款是金融机构最主要的业务.从存款的总体规模来看,“蓝黄两区”相比于其他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弱势,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存款的结构看,“两区”城乡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两区”的存款结构不够优化.“两区”贷款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经济发达区,贷款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降低不良贷款率.另外,“蓝黄两区”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小.


(五) 担保业发展不完善和保险制度缺失

金融机构为预防风险, 在贷款时常常要求担保或抵押.“蓝黄两区”担保机构规模偏小,而且大多数都为民营机构,注册资本少,资本实力较弱.因此,相似度检测机构担保能力不足、收费偏高,影响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另一方面,担保相似度检测机构因为自身能力弱,难以承担对一些发展前景好但需要额度大的企业的担保.即便有担保机构同意担保, 银行也不放心大额贷款.但如果有针对性地建立贷款保险制度, 担保机构也可以投保,担保风险就可转嫁给保险机构了,这样使银行降低了风险而愿意贷款.

六、支持“蓝黄两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蓝黄两区”作为国家级战略的经济区,其金融发展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金融支持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蓝黄两区”的建设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起点,金融行业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加快“抑制因素”的清理,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积极支持“两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实行多元化融资战略

目前, “蓝黄两区”通过金融相似度检测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传统融资方式, 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 容易造成银行风险聚集.“蓝黄两区”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运作“两区”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扩大融资规模.“两区”应积极发展避险类市场,完善风险投资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体系,发展投保型保险、出口信用型等业务.“蓝黄两区”政府应强化企业上市工作,重点培育一批海洋经济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海洋高新技术的可转换债券,鼓励通过发行企业证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产品、金融租赁等方式扩大融资,打造高效投融资体系.另外,健全“两区”小额信贷体系,完善区域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 积极推进济南和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目前,国内各地中心城市表现出建设金融中心的高度热情,这表明各地政府已经认识到金融中心的巨大作用.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尼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是区域金融中心的理论雏形.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聚集各种金融资源,因此中心城市更容易形成区域金融增长极.金融中心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7],他对当时世界上的几个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并对金融集聚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区域金融中心有很多的功能,它不仅可以产生金融的外部规模效益、促进区域金融相对均衡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产生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促进经济增长[18].《山东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济南和青岛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区域金融体系.结合山东的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济南和青岛已经拥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硬件条件和政策优势.济南、青岛两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建立金融增长极具备先天的优势.济南虽然不在“蓝黄两区”规划区范围内,但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将对“两区”和全省经济都产生金融辐射效应.鉴于山东金融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尚不完备的现状,省委和省政府应积极推动具有优势条件的济南和青岛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利用金融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拉动“两区”的金融业发展,这对提高“两区”和山东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以及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创建“两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涵盖许多方面,包括完善的法制环境、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等[19].在“两区”目前的金融生态系统中,增强金融支持需要急迫提升“两区”的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生态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受到诚信体系健全与否的影响.因此,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诚信建设,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2)加强法制建设,创建良好的执法环境.完善的法律是“两区”经济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两区”规范执法主体的行为,要严格按法律和政策操作.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的作用,使银行业合理竞争、有序发展.(3)加强政策支持,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金融支持的活力.“两区”要清理整顿不合理的政策,尽快废除和纠正不公平的规定和做法.尽快研究制定“两区”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营造良好的金融机构聚集环境.“两区”要加强金融改革力度,规范地方政府职能,为金融支持创建良好的环境.(4)发展和完善征信公司,建立企业诚信档案.通过多种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发展环境,为“两区”金融业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四) 规划“两区”金融合作,健全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发展金融业的意识很强,但是各个地市的竞争也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蓝黄两区”是两个国家级经济区,“两区”之间在地域上有部分重叠,在很多方面比较类似,“两区”建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竞争.加强两个区域的金融合作,统筹发展,是避免“两区”金融恶性竞争的关键.在工作机制上,虽然成立了省级蓝黄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但是两办没有项目审批职能,其职能的不健全影响“两区”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支持“蓝黄两区”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以省政府金融办牵头,会同一行三局,横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金融机构的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蓝黄两区”金融合作要努力打破“地方金融”的壁垒,要合理配置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金融结构优化;要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培养区域内金融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金融监管的配合,共同防范风险.另外,建议成立“两区”区域性特色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以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为特色的企业.

(五) 积极拓展“两区”外汇业务

“蓝黄两区”大部分范围位于山东东部沿海,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的合作日益紧密,开放外贸出口会是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所以,“两区”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外汇业务,进一步加大支持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怎么写作外包产业引进外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两区”要依托海洋经济优势,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出口金融怎么写作业务,联合出口信用保险等机构,创新保单质押等新型融资产品.此外,“蓝黄两区”要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有效补充 “两区” 的金融资源,促进“两区”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