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认识市场经济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23 浏览:128865

摘 要: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并以此为基础,将自己的影响扩展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历史的存在,“市场经济”同样是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的矛盾统一体,本文将其称为“市场经济”的悖论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市场经济;社会化;悖论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8-03

“市场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要认识“市场经济”所实现的历史变革,资源配置的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在它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同样,仅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也是不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早就越出了狭义的经济界限,对包括制度、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作为历史的存在,“市场经济”同样是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的矛盾统一体.

一、“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为什么“市场经济”自其诞生以来,使人类物质生产及其他所有社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什么它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什么它能够被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市场实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从而使物质生产在量,特别是在质上实现了革命性的跃迁.即自“市场经济”始,人类物质生产再不是分散和孤立的个体行为,社会生产不再等于各平行生产个体生产活动的简单加和,而是以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的真正社会的生产.“市场经济”打破了私人生产与社会生产在质上的原始同一,造成分散、独立的个人及其生产与社会及其生产的对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市场交换建立个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使个人生产得到社会整合;通过竞争确立社会生产标准,淘汰无效、低效的生产;通过信号反映社会需求,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诞生以前,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物质生产以获取使用价值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直接目的,因而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基于自然经济的“自然的共同体”用自然形成的血缘、地缘关系将人们组织在一起.但这样的狭隘人群共同体并未真正将人们的生产能力当做一种社会力量而加以使用.在质上,个人生产直接就是社会生产,在量上社会生产仅仅等于个人生产的简单加和.个人生产的分散与孤立决定了社会生产难以对其实现有效地整合.基本平行的个体生产者,参差不齐的生产水平,品种单一且高低不等的产品质量等等使社会生产完全成为分散个体生产的简单且杂乱无序的堆砌物.因而,自然经济的社会生产仅仅在量上具有实物统计的意义,而没有质上的社会性有机整合的意义,即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价值代替使用价值成为物质生产直接的生产目的.个人消费必须以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价值创造为前提.因此,产品不再以满足生产者的消费需要为目的,产品成为商品,必须以交换为前提,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才能证明其生产投入的社会合理性.唯有如此,个人劳动才能完成惊险的一跳,获取社会劳动的属性.至此,私人生产与社会生产在质上的原始同一被市场机制所打破,这造成了分散、独立的个人及其生产与社会及其生产的对立.

市场经济既是个人生产与社会生产分裂并相互对立的原因,也为解决这种分裂与对立提供了方法.首先,因为市场交换的普遍发展,个人之间原始的自然联系为市场创造的全面的社会联系所代替.个人生产从过去几乎平行运行的分散状态向相互依赖转变.社会生产不再是分散个人生产的简单加和,而是作为相互联系的个人生产的有机整体而存在.个人生产还是个人的生产,但这种生产的内容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它完全已经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生作用,虽然这种角色定位还需要完成“惊险一跳”才能获得最终确认.人的生产能力通过市场实现了社会整合,整个社会第一次建立在了社会化的生产能力基础之上.其次,市场通过竞争,建立社会生产标准,淘汰无效、低效的个人生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私人生产与社会生产直接同一,因而在私人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标准来对私人劳动是否合社会性进行判定.市场经济打破了这种原始的同一,造成了二者的分裂与对立,从而提出了私人生产社会化的判定标准问题.市场为这一判定提供了适当的历史手段.商品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市场交换,私人生产的有用性,生产的效率才被证明为符合社会生产标准的,否则,该生产就是无效生产或者低效生产而不被接受为社会总生产的一部分,最终只有接受被淘汰的命运.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这一判定成为动态的、长效的社会过程.最后,市场通过信号反映社会需求,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依赖于其生产结构的最佳配置,即千百万个人生产在恰当的时间利用恰当的社会资源进行恰当的协调生产.这就提出了社会生产的协调机制问题.市场是用机制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随着供求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及时为个人生产提供社会需求的准确信息,引导个人生产实现合理的自动调节,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虽然第一次实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但这一过程却是自发因素作用的历史结果.在自发分工发展了的历史条件下,从事不同职业并相互依赖的人们的共同活动造成了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但这一扩大了的社会生产力并不依赖于任何单个生产者或他们尚未真正实现的社会联合,反而成为一种统治着人们、不受人们控制的物质力量.历史的继续发展必然要求扬弃这一异化的社会力量,重新实现人对于自身产物的自觉控制.

二、“市场经济”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市场经济”第一次以市场的力量实现了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化改造

那么生产的社会化,进而整个社会生活的社会化,直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化便成为“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生产的社会化就是要打破自然原因造成的人的生产能力在狭窄的领域和孤立的地点上的发展状态,要冲破各种自然的或者政治的界限,将分散、孤立的个人生产,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和程度上,纳入统一的社会生产之中,以实现地区的、民族的甚至整个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有效整合,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联合起来的人们共同的生产能力基础之上.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实际上和“世界历史”是同等意义的概念,只不过一个更加侧重于过程和动力机制,另一个更加侧重于结果和内容展开.那么,对外开放,拥抱全球化便合乎逻辑地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不能独立自存,它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得与一定的国家权力相结合,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因为国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点,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美国“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等等.再者,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如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等等.因此,虽然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为各国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能,但各国不同的市场经济特点却为这种可能的实现制造了种种现实障碍,理论上全球范围内资本、技术、劳动等等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世界范围生产的无障碍整合并没有成为现实.市场仍有“国内”、“国外”之分,国家政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世界范围,但其发展还极不平衡的条件下,强调国家的经济自主与拥抱全球化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虽然是中性的,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但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社会制度体系必然要根据它的要求做出相应改变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一种手段或方法,其本身并不内含所谓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之分.但这并不代表市场经济可以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体系而独立自存,可以毫无差别地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任意取用.实际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对基于物并被物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特殊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经济制度安排,其本身就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经济基础内部本身,对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甚至整个社会制度体系都有着重大影响.它与社会制度体系实际处于一种互相影响、互相规定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基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规定了市场经济所能采取的模式或道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反过来要求基本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出相应改革,如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的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等等.

(三)市场经济虽是经济体制,但自其诞生以来,也内在地推动了人们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等基本价值的追求

市场经济要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实现人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的确立实际就是要人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依附关系,将人从非经济强制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自觉、自立、自主、自律、自由的人.市场交换为自由和平等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①经济关系上的独立人格进一步促进了政治独立人格的形成,市场决策的分散特征进一步延伸至政治领域,平等社会关系上的自由竞争排斥任何基于身份的特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要求政治权利的相互制衡等等,政治化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及结果.市场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市场交换是陌生人之间进行的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换,它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上,而规则的确立及对规则的监督执行需要法律的权威,因此法治也随市场经济的诞生而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追求.市场经济孕育出的自由、平等、与法治已远远超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初规定,成为为现代人类文明所确认的普世价值,为人们所追求和向往.

市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地超出了经济体制的性质定位,它以经济变革为基础,在包括制度安排、价值追求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三、“市场经济”的悖论

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与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相伴随的还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市场经济也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

(一)自由与强制

市场经济的诞生,使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人的依赖成为历史,人们摆脱了自然的或政治的外在强制,第一次获得了经济关系上的独立人格,可以自由自主地参与经济活动,选择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但同时,这种独立与自由又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物,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人对物的依赖也即是对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依赖.自然的或政治的外在强制为新的经济强制所代替.市场经济给予了人们自主活动的个人的经济自由,但当个人面对人们共同活动的产物,面对人们彼此的经济交往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大网时,个人便不再自由,反而成为经济盲目性的奴隶.自然的或政治的外在强制是直接的、明显可辨的,而经济关系的外在强制则是间接的、隐蔽的,它通过个人的自主活动起作用,是通过自由而不自由,因而也是更加强大、更加深刻的.

(二)机会平等与结果的不平等

市场经济天然地排斥任何基于身份的特权,它赋予个人以经济关系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使人们能够在平等的法律、平等的税负、平等的贷款和利率等等,总而言之,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度环境中自由竞争.它强调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平等,即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享有同样的参与、选择和成功的机会,在相同的竞争规则约束下,任何人都不会受到歧视.然而,绝对的机会平等并不存在.正如詹姆斯•,M•,布坎南指出的:“‘起点平等’即使作为一种理想,也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在进入每个亚竞争时在所有四个因素方面(指出身、运气、努力和选择)与其他人都平等.”②正是机会平等中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了结果上的不平等.结果上的不平等又作为既成结果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初始条件,在貌似平等的机会上开始新一轮的不平等结果的累积.如此,市场经济的平等不得不失去了其真实的内涵,仅仅成为“交换价值过程的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③.

(三)与个人意志

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人格、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分散的经济决策、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等等,这一切成为现代的经济社会基础.所以说,政治化离不开经济市场化,经济市场化必然要求政治化.然而,市场经济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内涵了反的基因,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自由,强调自主决策,而则强调多数人的意志,强调公共决策.市场要求限制国家权力,而“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④则必然要求国家的权威.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成为达成共识的最重要的障碍.财富、资本的特权对公共决策的强大影响也侵蚀着的本来含义.为了迎合自私、狭隘、短视的个人利益,也有流于民粹主义的危险.因而,市场化不会自动带来化,市场经济也不直接等于政治.

(四)法治与强烈的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是理想状态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定,因为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追求需要协调,陌生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非人格化的市场交换需要法定规则的约束.但是,正如《资本论》中一段引文所描述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⑤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法治,另一方面它所激发起来的强烈的利益驱动又不断威胁着它对法治的追求.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但市场化不会自动实现法治化.据此,才有“坏的市场经济”与“好的市场经济”之分.“坏的市场经济”缺乏法治环境,利益追求没有合理约束,经济生活“存在两种掠夺.一种是私人掠夺,可以是私人掠夺私人,也可以是私人掠夺国家等第二种掠夺是政府掠夺.”“好的市场经济”则具有法治的制度基础,从而能够限制政府掠夺和私人掠夺.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上海:三联书店,1989:190.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2.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6.

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⑥钱颖一.避免坏的市场经济走向好的市场经济[J].协商论坛,2005,(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