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布局演变过程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12 浏览:154313

摘 要:从区域经济学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研究出发,诠释我国经济布局的演变过程,具体分为改革开放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分析说明了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关 键 词 :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布局,演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09-02

一、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布局

区域长期增长决定于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要素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总是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动,资本则总是从高工资区域向低工资区域流动,因此,区域增长是倾向均衡的,与新古典学派相对立,缪尔达尔、赫希曼学派认为,区域增长是一个非均衡化的过程.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不发达区域经济为一种下降的正反馈运动.在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中,存在着扩散和极化两种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强大经济势能向周边区域的扩散和辐射,主要表现为资本、信息、技术向落后区域的转移和传递,这种效应有利于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从落后区域流入发达区域的现象,它将引起落后区域经济活动的衰退.在循环累积因果过程中,极化总是大于扩散.因此,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干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均衡和非均衡增长两种流派,而且这两种理论都脱胎于资本主义国家.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区域发展理沦研究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的思路.到了80年代,通过对前一段时间区域发展和实践的总结,西方主流区域增长理论又成为左右我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所以,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经历了从均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布局的演变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也称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区域经济发展要推动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发展,齐头并进,要保持各个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通过同时推动各个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来实现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均衡发展战略旨在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实行均衡发展战略.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1978年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变化的分水岭.建国初期,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及实践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苏联学者则机械地否定西方区域发展的所有理论.他们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基础,建立了平衡布局的区域增长理论.均衡理论认为区城经济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自发平衡的过程,而平衡布局理论则不顾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强调平均布局,即每一个过程都是均衡的.这种以生产关系论为基础的平衡发展理论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及生产力布局实践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生产关系决定论出发,人们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配置规律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资源配置规律是截然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区域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的生产只是片面专业化的,它使各区域分离为农业区和工业区,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损失.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不同,其目的是不断满足全社会和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区域间经济发展必须是平衡的,区域生产是综合发展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就是均衡地配置区际生产力,综合发展各区经济.主席就曾经指出“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布局的演变

一是发展战略的演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资源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强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而重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宏观经济效益,强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区域优势,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基于东部沿海与内地中西部北地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较完备的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第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因为只有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国家才有条件、有能力帮助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快地发展.改革开放伊始,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加快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他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方针,大力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这表明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已经由注重公平的“均衡发展”向注重效率的“非均衡发展”转变.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一种以非均衡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来实现地区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是: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别,决不可能齐头并进、等速前进.因此,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保持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在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投入上,实行适度的地区倾斜与必要的区域补偿相结合,在各地的产业发展上,实行适度的地区专业化与必要的多样化相结合,在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上,实行适度的地理集中与必要的地理分散相结合:从而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争取较快速度、较短时间使地区经济向有序发展转化.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从无序中达到有序,这是一种差别战略、重点战略,同时也是一种全局战略、全程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途径,逐步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核心应是重视和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而减少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不是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


二是思想解放运动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进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首先否定了生产关系决定论,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平衡布局的理论基础.其次,突破了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框架,确立了以不平衡和区域分工两原则为支柱的新体系.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若干个区域发展理论及发展模式,但对西方主流区域增长理论而言,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我们知道,投资效益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比研究,一些学者发现,在效益优先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总是投放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区域间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而不是缩小.据此,上海社料院两位学者提出“梯度开发理论”.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贫穷、短缺状态的社会,自然是十分渴望效益的.在这种背景下,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梯度开发理论”就为学术界、政界所认同,成为倾斜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左右了这一时期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走向.这种理论认为,从效益出发,社会资金应重点投放在投资环境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自觉运用区域发展不平衡模式.而从经济技术现实水平来看,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梯度:东部相对发达,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西部经济落后,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梯度理论认为,区域发展应因势力导,充分利用梯度差的经济势能,按照东、中、西的顺序安排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区域分配,先集中力量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然后,依次转向中、西部发展.

四、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经历了二次大的调整后,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理沦的认识和理解也日臻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呼声渐高.面对效率与公平的两难抉择,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将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既让基础条件好的区域率先发展,以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劲.中、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库,离开了中、西部,中国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倾斜发展战略压制了中、西部资源的开发进程,社会发展的公平原则受到严重破坏.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关系》中指出“对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把如何缩小东、西差距作为重要议题提到议事日程,并且适时推出了加快中、西部发展这一战略,可以说时机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该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布局我国生产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把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作为今后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核心原则,以便引导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在区域发展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陆大道等学者提出的“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想,构建我国生产布局的基本框架.

按照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利用一些国外资源和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高新技术,通过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要将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耗原料多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基础,借助国家的政策扶持,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提高加工深度,改善投资环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为推动中西部开发,国家应对中西部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主要是:适当加大国家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扩大财政对不发达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数额,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体系,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为了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线,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

责任编辑:肖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