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79 浏览:93239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 键 词 ]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

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作用,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告别小农经济,摆脱随遇而安的观念,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整个社会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化、法治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五,城市化是各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论述到,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物质财富,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积累以及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增长中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为主到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指工业和怎么写作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及合理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第一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上滞留的劳动力减少,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为了追求清新的环境,也会向农村流动.但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以上的这一过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由城市的聚集理论可知,其可以带来一定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典经济学家Smith(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首先,他把劳动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于如何提高劳动效率,Smith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劳动的产出量增加,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而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前,一般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农业,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有了城市后,其为要素的结合和分工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合,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镇聚集规模扩大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59%.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化了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缓解城市的就业难问题.而同时,城市化会为第三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国外,它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变革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计划控制的不仅有产品的类型、产量、、工资水平等,还包括人口流动.2001年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时候要素的合理流动会受到阻碍,这会阻碍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的增长,也不符合市场对要素的流动性要求.因此,单从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角度讲,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自由流动,即人口城市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据有关专家测算,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10%来自于城市化进程.未来中国依然要依靠这种贡献.城市化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现代的城市是市场经济的经营场所,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的大小限制了分工,而分工水平决定了经济增长.从字面上来看,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分工,有分工就会加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反过来,市场发育程度如何将会进一步对城市化产生影响.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市场才得以不断地发展起来;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第二,城市化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需求减少,而消费又一直增长乏力.现在中国实际上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内需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收入.而其中农民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主要农产品出现大量过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从而使得农村的消费水平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短期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农村有限的土地上滞留的农民过多,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据分析,在今后的15年里,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即可增加30%.

第三,城市化加快了社会转型,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从农业转向第二或第三产业,从乡村进入到城市,使得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城市就业岗位,例如住宿餐饮业、商业怎么写作业等,对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教育、文化、城市的管理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变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外来人员户口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而这些潜在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如果没有进行岗前培训的话,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难以拓宽就业门路.目前,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吸纳100万人左右的城镇新生就业,然而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应都在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化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所以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有效途径.

四、政策建议

(一)明确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应该分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实施都市圈带动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走城市化和城镇化并行发展的道路,突出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主体功能,带动中等城市的发展,努力构筑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使中国的城镇化有别于国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二)高度重视城市圈发展,对于有条件的地方,一方面继续重视发展城市带,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胶东和辽东等地区,长江上游、中游的城市带等,要加快这些城市带的发展,发挥特大城市、大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城市.在很多发达国家,一些中小城市非常有特色,中国有很多地方,比如曲阜,就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如果在那里放置一些非常现代化的设施,跟城市的整体风格非常不协调.所以要根据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有的基础,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城市.

(三)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尤其是西部地广人稀地区,重点要发展县级城镇,要赋予县级政府对县域范围内的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筹的责任.

(四)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各要素在农村和城市间的自由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章上峰.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研究及动态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朱孔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

[3]徐雪梅.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2).

[4]李晓.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J].发展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牟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