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是内陆的机遇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83 浏览:12101

内陆地区的“自力更生”在全球经济危机,东部、华南沿海等地区的出口放缓的情况下,在政府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反而凸显出自己的光芒.现在,是否已经到了内陆崛起的时候

东部和内陆:一个疲软,一个中国报道:经济危机下沿海城市出口放缓,相较之下,内陆城市的经济增长反而成为一个亮点.这对于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否迎来了一个好“时机”

王志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看清楚今天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结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靠的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成本“低洼地带”,因此资本涌进中国.三十年下来造就了从“珠三角一长三角一环渤海”这一沿海中国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中国式”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其次,伴随东部沿海经济的崛起也出现了新问题――东、西部的经济发展落差过大.所以十年前就意识到要西部大开发,要振兴东北,要实现整个中国的均衡化发展.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缺乏市场的支撑.只能用其强大的政治手段,用转移支付来尽可能地平衡好沿海和内陆城市的经济差距.但是作为一种经济规律的结果,沿海在拼命地疯长这是谁也挡不住的.

这两年形势产生变化.金融海啸造成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经济衰退造成工业产品需求减少,沿海地区产能过剩.这时候应该“腾笼换鸟”,实现经济的升级换代.但是人往往有惰性,例如广东省前几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汪洋也说要“腾笼换鸟”,但遭到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尽量把这个问题往后推.没想到这个时候金融海啸来了,这些既得利益者就更有理由了.认为如果要“腾笼换鸟”更过不下去了.现在广东省也不喊要“腾笼换鸟”了,怎么解决就业和保工厂成了首要的问题.

但是客观上来说,整个中国沿海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已经不能支撑原来的发展速度.目前中国的竞争成本已经升高,而旁边的越南、柬埔寨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在嗷嗷待哺,希望重蹈中国的道路.西方的产业转移将更多地走向它们.再加上沿海地区也不可能继续承受环境的高昂代价,只有一条路就是往高端走,但这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目前看到的现象是中部和西部开始起来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沿海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而中西部还保持一定的速度,相比之下中西部显得相对较快.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个检测象,因为要启动内需,投资主要是投向所谓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建设),而“铁公基”目前主要是在中西部.这不属于出口拉动,而属于投资拉动.

一个疲软,一个,相比之下造成了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现象.但是投资拉动只是一种过渡形态,想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治标不治本,治本还是要靠启动内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能不能顺利启动内需要看一个国家的成熟度,比如说人民的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解决了,人民才敢去消费.目前中国人身上依然压着“医疗、养老、教育”这三座大山,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人们是不敢去消费的.

中部的城市化过程像小伙子一样快跑


中国报道:从宏观上来看.目前“中部中国”等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王志纲:目前,我国沿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0%~70%,中部城市化到了40%~50%之间,西部更低.根据全球城市化的规律来看,任何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会经历一个爆发式的城市化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在欧洲用了两百年,美国用了一百多年,日本用了六七十年,而中国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太快了,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迅猛的.目前城市化率平均起来是50%左右,还在飞速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沿海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到后期了,它们现在框架已经搭好了,要做内装修,要完善;而中部的城市化则还在像一个小伙子一样快跑.目前应该说沿海和中部的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上,中部的发展比沿海表现得更为强劲些.

重庆:极具中国特色的“小气候效应”

中国报道:具体到个别的内陆城市,比如重庆市,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可以达到两位数.是什么原因使重庆市能够到达这样的发展速度

王志纲:重庆市目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的政策优势,靠“铁公基”的投资拉动,有一种“泡沫化”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和投资”,重庆市的消费水平可能是中国大中城市中最低的,但为什么会出现重庆经济增长目前“一枝独秀”应该说政策力量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重庆市拥有很多有利的政策条件.首先它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特大型城市,政府大力支持要将其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其次,三峡库区获得了很多的国家支持,光是三峡库区的建设就拉动了很多的内需消费.再次,重庆市这几年先是“城乡统筹示范区”,后来又是保税港区,现在又在努力建设“两江新区”等,一直是好戏连台,政策不断.但是不少政策都没有用足用透,政策是政策,没有真正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享受到最多好处的反而是房地产,很多投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钱都投入到了它的房地产产业中去,使得重庆市目前的地产十分繁荣.

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小环境带来的繁荣景象,值得我们注意.说实在话,重庆市的机遇很好,如果梳理得当可以吸收泡沫,真正转化成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如果只停留在靠政策的强心针效果上,那么结果就堪忧.

四川:灾后重建是一个“百年大计”

中国报道:从四川省来看,震后的重建对于四川的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拉动内需的机会.是否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王志纲: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思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量出为入”的发展模式,而我国则更多是一种“量入为出”的发展模式.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经济增长要“保八”的目标.目前更多采取的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是把很多年以后的钱都拿到现在来用,给经济增长打“强心针”.

四川省的灾后重建是不同的情况,是一个“百年大计”的事情.灾后重建国家投入非常大,各省市还实行“对口支援”,投资和拉动内需属于“师出有名”.因此,目前四川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甚至还超过了沿海的一些城市.

中部城市“同质化竞争”

中国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中部内陆城市来说,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体化趋势在所难免.例如叫响的“中部崛起”,是否也是它们的必然选择

王志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因为城市需要发挥它的集聚效应,但是问题是怎么集聚,谁说了算目前的一体化做得最好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因为上海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周边城市不会跟它叫板,而是主动对接上海,这样关系容易理顺,发展就快.珠三角地区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目前落实的情况就不如长三角.京津一体化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原来发展关系没有理顺,天津背离北京发展,相互不写账,近几年这个关系理顺了,一体化也就逐渐落到实处.

中部城市的一体化也是基于同样的思路,但是遇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质化.中部地区需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一体化的设想,但是问题在于每个城市都想做老大,所以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目前都还处在做大、做堆头的阶段,是一种“同质化争王”的竞争,还没有找到各自错位经营的路子.

比如郑州市,想利用其交通枢纽的独特优势将自己打造成为又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城市的发展需要规模,但是并不是规模越大越有利.当一个城市到达了一定规模以后,城市的能级是不是足以带动城市良性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武汉市也想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做大做强,长沙市意识到自己单打独斗的实力不够,因而发展了长株潭一体化.

这三个城市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既在南北大动脉上,又有黄河、长江东西贯通的黄金水道,它们作为中部骨架的支撑节点没有问题.而安徽的城市就比较尴尬.比如合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就没有上面的几个城市的优势,如果还是追求做大没有希望.但是安徽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版块,它有其独特的徽文化、徽帮,徽式建筑等,重要的是能够发掘这些独特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这与省、市领导的频繁更换不无关系,这种“走马灯”似的调换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要“找魂”

中国报道:目前,内陆经济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王志纲: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不可能再像前些年一样高歌猛进,相较之下,内陆的经济增长开始显露.第二,沿海的一些产业向内陆的转移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对于沿海来说,它们需要升级换代,传统的来件加工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它们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目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整个中国,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陆省份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找到具备差异性的发展道路,像我经常说的“找魂”,找到自己的独特性.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找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还是要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