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保险经济协调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8 浏览:7434

摘 要 :本文基于协同论理论基础,根据功效函数构建了协调度模型,计算了2001年至2005年我国区域保险经济协调度.以五年均值衡量,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区域保险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失调,只有江西省达到了低度协调,另有湖北、青海二省处于极度失调,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 键 词 :区域保险经济;功效函数;协调度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5-0092-04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总量不断增长,结构大大改善.据资料显示,2006年保险总资产已达1.97万亿元,保费收入在1980~2006年间年均增长32.91%,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保险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凸显出了很多结构性矛盾,其中区域保险经济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结构性矛盾中一个突出的方面.

本文引入了协同学所提出的协调度模型对各区域内部保险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计量分析.

二、协调度模型

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协调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协同论.协同论认为,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可以分为快、慢弛豫变量两类;慢弛豫变量是决定系统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也称为系统的序参量,这类变量数量较少,其衰减变化较慢;快弛豫变量数目相对较大,其衰减变化较快,快弛豫变量服从于慢弛豫变量,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不起主导作用,因此可以不加考虑.(樊华等,2006)序参量(慢弛豫变量)对系统有序度有两种功效:一种是正功效,序参量增大系统有序度的趋势增加;另一种是负功效,序参量增大系统有序度的趋势减少.序参量对系统有序度的功效通常用功效函数表示,其函数值称为功效系数,若序参量用Vji表示,则功效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EC是功效系数,F代表关系式,j为子系统的下标(j∈[l,m]),i为子系统序参量的下标(i∈[l,n]).序参量Vji在系统实际表现值为Xji(j等于1,2,等,m;i等于1,2,等,n;),Uji.Lji;为系统稳定时指标变量Vji的临界点上、下限,即Lji≤Xji≤Uji.EC介于0和1之间,当目标最满意时取EC等于I,当目标最差时取EC等于0.

根据功效系数我们可以构建协调度函数,其函数值称为协调度(Coordinate Degree,以下简写为CD).依据不同的方法构建的协调度函数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方差法、变异系数法,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构建协调度函数,如下式:

式中,EC(V)代表序参量功效系数的平均值.CD值越大,系统的协调度越低,反之,系统的协调度越高.

协调度模型已经被很多学者用于社会、经济、环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该模型在经济环境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将协调度模型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有作宏观整体研究的(张晓东等,2003;王成璋等,2007),有作区域局部研究的(黄友均等,2007;寇晓东等,2007);其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研究,一般是将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细分,从中挑选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周娴等,2006;郭德泉,2007;李尊实等,2006;汪波等,2004);其三是其他一些领域的协调度模型研究,比如产业用水系统协调度研究(雷社平等,2004)、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欧雄等,2007).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将该模型引入区域保险经济综合评价的研究中,也没有出现直接测度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的模型和公式,本文欲在此方面做出尝试,将协调度模型运用到区域保险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中,以期对各区域保险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有个直观的认识.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从整体来看,国民经济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它又包括很多子系统,本文将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区域保险经济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将保险经济子系统再划分为保险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中各挑选一些指标,构建区域保险经济指标体系,如图1.

对于保险子系统,我们选取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能反映地区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保险密度是指用一国或一地区当年保费总额除以当年常住人口所得的比值,其中保费总额反映了保险经济在该地区的发达程度,同时也从一定的侧面和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保险深度通常为保费总额与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衡量.这一比值越大,说明该地区保险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高.


对于经济子系统,我们选取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以及GDP增长速度等几个指标.其中,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以及GDP增长速度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则反映了各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与处理

我们选取全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考虑到重庆市1997年才设立直辖市和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我们选取1998-200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各省市保监局网站,其中西藏1998年保险深度是根据金融年鉴计算所得,辽宁1998年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增长率计算所得,2000年广东和新疆保险深度以及1999年广东、宁夏保险密度是根据保险年鉴和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其他数据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协调度计量

我们将协调度范围划分为若干连续区间,每个区间代表一个协调等级,每个等级代表了一个协调状态,具体划分见表1.

然后将数据代入前面的公式(1)、(2)和(3)中,计算区域保险经济协调度,计量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1998~2005年各指标数据中挑选最小值作为下限值;

第二步:在1998~2005年数据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第三步:用回归方程预测2010年各指标所能达到数值,作为上限值;

第四步:将前三步所计算结果代入公式(1)中,计算出功效系数;

第五步:采用公式(3)计算各省2001-2005年保险经济协调度.

具体计量结果见表2.

(四)结果分析

1 省际角度

横向比较,2001年至2005年,协调度最高的省市分别是江西、辽宁、河北、安徽,2004年的河北更是达到了中度协调;而相应协调度最低的省市分别是湖北、青海、云南、甘肃、青海,2001年的湖北和2002年的青海属于高度失调,2003年的云南和2005年的青海仍然在中度失调的范围内.另外,五年中协调度最高的省市都在中东部,而最低的省市除2001年的湖北外都是西部省份,从中也可以看出西部与东、中部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纵向比较,协调度最好的年份当属2004年,达到中度协调的省市有4个,它们分别是河北、江西、宁夏、新疆,低度失调省市6个,分别是北京、黑龙江、福建、甘肃、青海、内蒙古,其他省市则都处于低度协调.而2005年则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中度协调,并有青海从上一年的低度失调恶化到中度失调.2005年全国只有北京、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南、甘肃、西藏十省市相较于2004年有所改善,其他省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2005年相对于2004年经济增长10.4%,而保险经济协调度普遍降低,应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另外从保险经济优化速度上来看,各省市保险经济协调度都有所改善,其中上海、辽宁、吉林、湖南、甘肃、西藏等省市,五年来保险经济协调度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保持了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中部的湖北、山西,东部的海南、广东、河北以及西部的青海等优化速度也很高.这些省市有的是基础本来就很好的,有些则是基础太薄弱从而在数据上反映出优化速度高,比如青海,五年中其保险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失调,而北京、四川、安徽、河南、黑龙江以及江西由于基础较好,协调度优化速度显得有点钝化,这在政策制定上应加以区别对待.

从总体来看,近些年我国各省市保险业的发展已经渐渐走上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道路,但是从2001~2005年均值来看,全国只有一个省份――江西迈入了低度协调,其余省份都处于低度失调阶段.这也同时给我们警示,我国各省市保险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在今后的发展阶段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区际角度

根据计量结果可作出东、中、西部保险经济发展协调度趋势线,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01~2005年东部保险经济协调度最高,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经济发展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协调;其次是中部,其保险经济协调度近几年已几乎与东部接近;最差的是西部,2001~2005年协调度数值一直最高,即协调度一直是最低的,甚至在2005年有所退化.

保险经济协调度优化速度最高的是中部,湖北、山西、吉林三省市都从高度失调区域迈入了低度甚至中度协调,中部潜藏的保险资源在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得到极大释放.东部的保险经济协调度优化速度近几年被中部赶上,说明东部保险业发展仍然没有摆脱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各保险公司一味追求“量”的同时忽视了保险“质”的发展,在中部保险业大力挖掘潜在保险资源规模快速扩张的时候,东部保险业已经没有了与经济协调发展速度上的优势.为了摆脱这种局面,继续保持在经济和保险发展中的“发展极”作用,东部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将保险发展重心放在提高保险“质”的发展上,开发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险种,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西部的保险经济协调度优化速度最慢,现阶段应立足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挖掘保险资源,一方面重经济基础积累,一方面重潜在保源转化,二者并举,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保险也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

四、结论

本文利用协调度模型之一的变异系数法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保险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31个省市没有一个区域保险经济达到高度协调,仍然有1个省(青海)保险经济中度失调,6个省(黑龙江、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低度失调,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推进我国区域保险经济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据此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如下:

(一)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居民的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关系到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根据Kahneman&Tverskyl984年的分析认为,许多人缺乏对于风险的原理和概率的充分理解,以致不能准确地估计潜在的风险,这影响了保险的进一步拓展.我国区域保险经济协调度普遍较低,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现实说明我国保险业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的教育,对于增加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具有很大意义.

(二)区域差异化经营

各省市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风险,这就要求各省市要有不同的风险应对机制,对保险而言就要有不同的保险供给.而现实的问题是,全国绝大部分保险公司总部都设在东部发达省市,保险产品和,甚至营销方式和理赔方式都由总公司来定,这严重束缚了各分支公司开展业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在保险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民族保险公司为了更好地应对外资的冲击,尽可能保持已占有市场份额,必然要实行差异化经营,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客户.而实行差异化经营必然要求赋予各分支公司充分的自主创新的权利,各分支公司应重点关注本经营区域的市场环境,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当地保险产品和怎么写作的需求,为当地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怎么写作.

(三)实行保险倾斜政策

从前文结果得出,五年中协调度最高的省市都在中东部,而最低的省市除2001年的湖北外都是西部省份,从中也可以看出西部与中东部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相应的政策倾斜是某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西部省市所需要的.相应的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定伴随相应的低保险经济协调度,但保险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所以对西部某些省市进行政策倾斜对其促进区域保险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历年数据显示,每个区域的农业保险都处于极低的水平,农业保险市场严重萎缩.因此,政府应对个别险种的购写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责任编辑 张艳峰